过冬是立冬还是冬至
寒冬暖阳间的农耕与节庆
随着冬日的脚步渐近,今年是冷冬还是暖冬的议题,再次引起广大民众的关注。尤其是对于农人来说,冬天的气候更是关乎到他们的生计和收成。冷冬里,庄稼能够更好地生长,害虫也将在严寒中冻死;而暖冬虽然暂时有利于小麦生长,但可能会对农作物的抗逆能力产生影响,也带来了病虫害问题,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次年的“倒春寒”。
今年冬季与往年相比,更是显得异常寒冷。南方地区的人们也不得不穿上厚实的棉袄来抵御严寒。长沙、南京等南方城市更是早早地降下了雪,气温直降冰点,这样的低温在冬季初期就已出现,不禁让人对即将到来的“冬至”天气感到担忧。
在笔者的家乡胶东地区,冬季的温度常常在-9℃左右徘徊。相较于往年的气温,今年可谓寒冷异常。即便是往年的最冷时段“三九”也未曾如此严寒。这让人们纷纷猜测,冬至后的天气会不会更加严寒。
冬至作为农历的重要节气,每年都会在特定的日期到来,即农历十一月初七。这一天不仅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刻,也是各地气温开始进入最寒冷时期的标志。古人对“冬至”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敬意,将其视为一年初始、万物生长的起点,并常在这一天进行祭祀活动。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冬至象征着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虽然北半球的日光时间会随着太阳的北移而延长,但因太阳光辐射的角度较小,北半球反而会步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从冬至开始,“数九”也随之启动,以九天为单位计算寒冷的日子。在农村中,人们常常通过冬至的天气来预测冬天的冷暖及明年的收成。
针对冬至的天气,民间流传着许多农谚。例如,“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预示着冬天的雨雪不足,可能影响明年的庄稼生长;“一年春水看冬至”则告诉人们通过观察冬至的节气变化来预测来年春水的丰歉。而当冬至在月初时,往往预示着冬天将异常寒冷。
今年的冬至是在冬月初七,按照农谚的说法,今年冬天将是冷冬。从实际天气情况来看,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活动频繁且强度大,导致气温明显偏低。而且现在的气温已经比往年的“三九四九”还要冷,预计“三九四九”时气温将更为严寒。
谈及冬日的习俗,吃饺子和喝羊肉汤是南北方的共同选择。在北方,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吃上热腾腾的饺子;而在南方,人们则喜欢喝上一碗温热的羊肉汤来驱寒。祭祀先祖的传统仪式也是冬至的重要活动之一。
面对即将到来的冬至和随之而来的寒冷天气,农民们需要做好农田的御寒工作以及牲畜圈舍的保暖工作。也要注意自身的防寒保暖措施,以免受到寒冷的侵袭。在享受节日的也要关注生活的点滴细节确保健康安全地度过这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