鲻鱼家庭最简单做法


在广东地域的文化中,鲻鱼与鮻鱼常被混为一谈,然而在俗名上,却有着微妙的差异。广州的朋友Hui-K一直对这两者的称呼有所区分。

在广府白话区,鲻鱼常被人们称作剂鱼(zai1 yu),也有的地方写作鲚或鱭。但据广州音字典记载,鲚的发音与“齐”(cai4)相似。而在潮汕地区,棱鲻、厚鳞、白弦、尖头等都有其特殊的俗名,篇幅所限,我暂时不过多深入探讨。

在广府白话语系中,我们首先要明确几个常见的俗名。鲻鱼,在物种名中为Mugil cephalus,通常也被称为乌头、剂鱼、乌鱼(图一所示)。而鮻鱼,其物种名为Liza haematocheila,则被人们俗称为黄剂、黄油剂(图二所示)。另外还有一种前鳞骨鲻鱼,名为Osteomugil ophuyseni,在潮汕地区被称为白弦(图三所示)。

关于鲻鱼——乌头,市场上供应量极大,其新鲜程度良好,规格较大,主骨无小刺,价格相对亲民。虽然口感稍显粗糙,带有土腥味,但鱼味淡雅。乌头的烹饪方法多样,可针对不同口味进行烹饪。例如潮州乌头鱼饭,通过盐腌加热冷藏后,口感和味道都有所改善。豉汁蒸乌头也有很好的效果。湛江地区习惯将乌头切段与瘦肉一同煲汤,汤汁鲜美浓郁,滋补效果极佳。乌头适应于海水、咸淡水以及淡水环境,广东各地均有分布。其养殖历史悠久,不同水域、野生或养殖的乌头,虽味感有异,但总体上可称不上是最美味的鱼类,但分量足且实惠。

至于鮻鱼——黄剂和黄油剂,因其皮下有一层的鱼油而得名。相较于鲻鱼,黄剂的鲜味和口感更胜一筹,价格也略高。若黄剂足够肥硕,其食味更佳,虽口感嫩滑却略带绵软。黄剂的烹饪方法与鲻鱼相似,各种做法皆可尝试。有一位猫唔食素的老饕曾分享过他的做法:肥美的黄鮻若搭配普宁酱豆腐慢炖,再以大葱、生姜为佐料,收汁至见到一圈黄油边,此菜下饭极佳。广东沿海地区黄剂分布广泛,同样适应于海水、咸淡水及淡水环境。市场上偶尔可见活的黄剂销售,虽不如乌头多见,但一般为野生捕获,价格适中,可说是物美价廉。

而前鳞骨鲻鱼——蚬鱼、黑耳剂或潮汕叫的白弦,是一种小型鲻鱼。它生长缓慢、体型小巧,是典型的浅海河口小海鲜。新鲜的小蚬鱼肉质鲜美、口感嫩滑、无小刺,适合多种烹饪方式。蚬鱼以煎、蒸、焖为主(如煎焖、酱油水、豆酱煮等),深受沿海及河口地区人们的喜爱。蚬鱼在广东沿海和河口均有大量分布,无论广盐类咸淡水环境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市场上供应量较大、价格亲民且多为野生捕获、新鲜度高。它可称得上是价廉物美的佳品海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