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传说故事50字左右


游历颐和园的旅人中,总有一处景点令人流连忘返。这处景点藏于昆明湖畔,位于东堤之上,紧邻十七孔桥东侧。其身姿卧于雕有波浪纹饰的青石座上,犹如一只镀金铜牛,栩栩如生、体态优雅。它见证了无数的日夜更迭,一直静静地安卧于此,平和且端庄,守望着颐和园的山水之美。

这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的一道亮丽人文风景与艺术瑰宝。其神态自若,造型逼真,不仅体现了我国当时的铸造技艺之精湛,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镀金铜牛。据历史记载,此铜牛铸造于清朝乾隆(公元1755年),其工艺精湛,形象生动。为了解释为何建造这铜牛,乾隆皇帝还特地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金牛铭》,采用篆字字体铐刻于铜牛的腹背上。《金牛铭》上写道:“金塑神牛,镇守永固。……降福赐祥,乾隆乙亥。”

乾隆皇帝之所以选择在昆明湖的东堤安置这只铜牛,意在期望它能长久地洪水,为颐和园及其周边的百姓带来幸福与安宁。除了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外,它还能在某种程度上观察昆明湖的水位变化。据专家研究,昆明湖的东堤比故宫的地基高出约十米。昔日北京多雨季节时,昆明湖周边常发生水灾,波及故宫及周边的居民。为防患于未然,乾隆帝下令在此设置铜牛以观察湖水水位线,以便及时了解水位与皇宫城墙的高度差,从而加强防御措施以避免之祸。

颐和园的铜牛背后还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便是它象征着天上的牛郎。

传说中,乾隆帝常将自己比作天上的,并将昆明湖比作天河。某日他望着昆明湖思索时心想,天河两侧定有牛郎与织女相伴。既然已在昆明湖东岸设立了“牛郎”(铜牛),那是否也应该有“织女”与之相伴呢?于是他便命人在昆明湖西侧设置了一块刻有“织耕图”三字及他亲笔方印的汉白玉石碑作为“织女”之象征。然而遗憾的是在晚清时期因无能颐和园遭受两次侵扰这个象征着“织耕图”的石碑也难逃厄运。多年后人们在一个菜园里才又发现了它的踪迹。

实际上乾隆帝并非唯一一位将自己比作天上神祇的帝王晚清的慈禧太后亦喜欢将自己比作天上的王母娘娘。在扩建颐和园时她曾下令将之打造成“天上人间”的景象其中佛香阁代表天宫昆明湖代表天河而八方亭与龙王庙一带则被视为人间。既然有了天宫与天河那么自然也少不了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故事了。她见昆明湖东岸已有铜牛(代表牛郎)存在便又在石舫旁建起织女亭让铜牛面向织女亭隔着昆明湖(即天河)遥遥相望如此便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传说故事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