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渊源的演变过程
法律来源详解
法律来源,即法律形式,指的是源于不同途径(如制定法与非制定法、立法制定与制定等)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与作用的法的外在显现方式。
分类详述
一、按法的载体的形式分类:
成文法来源:以文字形式呈现的制定法等,具有明确的条文规定。
非成文法来源:不以文字形式呈现的,但同样具有法律效力的部分。
二、从法的来源与法规范关系的角度看:
直接来源:与法规范、法条文直接相关的制定法等,如宪法条文等。
间接来源:如学说、判例等,这些与法规范、法条文存在间接的联系。
三、根据是否经过制定程序:
制定法来源,即经过相关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法律。
非制定法来源,即未经过制定程序但同样具有法律效力的部分。
四、按照法的来源的相对重要性来看:
主要来源:对法律实施起决定性作用的渊源,如宪法等基本法律。
次要来源:虽非决定性但同样重要的部分,如行规、地方性法规等。
五、按是否体现在制定的法律文件中的明确条文形式分类(这也是实践中法的来源最主要的一种分类方式):
正式来源:可从制定的法律文件中的明确条文中得到的渊源,如宪法、法律、行规等。这些主要是制定法,由不同依据其具体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
非正式来源:虽然具有法律意义,但尚未在正式法律中得到权威性的明文体现的准则和观念。这些包括正义标准、理性原则、公共、道德信念以及习惯等。这些非正式的法的来源,虽然在文字上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在社会生活中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法律的执行与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与支持。
法律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正式的制定法,也包括非正式的准则和观念。这些来源共同构成了复杂而完善的法律体系,为社会的稳定与公正提供了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