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


近期由于的影响,家中年幼的孩子刚刚踏入一年级,便开始了他的网课学习之旅。

在陪伴他上课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网课所存在的局限性。其中最明显的便是无法进行面对面的教学。这导致教师无法从学生的面部表情中感知到对知识的渴求,从而可能错失许多能够进一步拓展教学的宝贵机会。

在网课的环境下,即使是古诗这样充满意境和美好的内容,也因为时间限制和课堂交流的不足而变得枯燥乏味。孩子只是机械地阅读和背诵,却无法真正领略到古诗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课后我常常需要额外辅导孩子,重新学习那些在课堂上已经讲过的古诗。以一首简单的古诗为例,四句诗、二十个字,孩子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我还要让他再次学习。他已经能够背诵和书写了,似乎已经“懂”了。

我必须向他解释,读书的精髓不在于读了多少,而在于读得有多精。我拿出自己的藏书,告诉他即使知道一首诗的意思,也需要深入研究和学习。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表面地阅读、背诵和书写,却未能真正理解其深层含义。

如今许多人将读书视为一种竞赛,似乎读的书的数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但事实上,这种囫囵吞枣的读书方式是得不偿失的。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必须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那么,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什么呢?我向孩子们推荐的方法其实在小学时期,语文老师就已经教导过我们。这包括通读、复述、精读摘抄以及写读后感等步骤。

面对一篇新的文章或一本书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通读全文。这一步是基础,但仅仅做到这一步还不够。

接下来是复述内容。用自己的话将书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表达出来,让没有看过书的人也能听懂,这样就能进一步掌握书籍的内容了。

完成复述后,进行第二遍的精读并摘抄优秀的句子或段落。这是一个提炼知识的过程,让我们对知识从浅层的了解转变为深入地挖掘精华。

摘抄完成后,将书籍放回书架,但思考的过程才刚刚开始。我们要根据摘抄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和异议,不能把书本当作绝对正确的圣旨。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应该做个优秀的“杠精”,任何书籍和知识点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通过思考,我们才能去粗取精,吸收到真正的养料,滋养我们的内心。

当我们对摘抄内容进行深入思,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此时将思考的内容整理出来写成读后感或读书笔记,这样书上的知识就真正变成了我们自己的东西了。

其实这些读书的步骤和方法在小学时期老师就已经教给我们了。只要我们坚持执行这些方法不仅会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还会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成长。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大家不妨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