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造崩山之音前一句


《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这个故事摘自《列子·汤问》,原章节并未给定具体的标题,现今的标题是由编者所加。其内容虽简短,但情节丰富,寓意深远。

伯牙精通于弹琴,而钟子期则擅长于听琴。每当伯牙弹琴时,他的心意都会表现在琴音之中。若是伯牙的琴声表达的是高山的壮丽,钟子期便能立刻领悟,赞叹道:“真是好啊,那琴音就像巍峨的泰山一般!”若伯牙的琴声模拟的是流水的柔情,钟子期亦能感知,赞誉说:“善哉,那琴音宛如浩渺的江河一般!”伯牙心中所想,钟子期总能准确领悟。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之阴游览,突遇暴雨,只得止步于山崖下。心情悲凉之下,他弹起了琴。起初,他弹奏的是绵绵细雨的曲调,后来更是创作出山崩地裂的音调。每当他奏出新的曲调,钟子期总能深入其中,探求其深意。伯牙放下琴,感叹道:“太好了!太好了!你的听力如此了解我的心意。我的琴声怎能逃过你的耳朵呢?”

钟子期与伯牙的故事虽被视为传说,但被后世的文人墨客传颂为佳话,流传甚广。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话本小说《警世通言》中,有一篇名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文章,生动地演绎了这一故事。

在《列子》中,这个故事虽然只有短短的132个字,但情节已经相当完整。故事讲述了伯牙游赏泰山之北时突遇暴雨,心情不佳便以琴音表达心绪。而钟子期则从琴音中听出了伯牙的心声。这些情节虽然不算曲折,但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文章开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一句便点明了主题。两个“善”字的评断,明确而果断。接下来的文字便围绕这两个“善”字展开。通过“志在登高山”、“志在流水”的描述,突显了伯牙琴技的高超。而钟子期的两次“善哉”之叹,则展现了其听力的精湛。用“峨峨”“洋洋”两个叠音词形容琴音与自然景象,进一步突显了琴音的气势。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句既展现了钟子期的听力之妙,也暗示了伯牙琴技的精湛。在故事的后半段,通过描述伯牙在心情悲凉时的即兴创作和钟子期的深刻理解,进一步展现了二人之间的默契与情感交流。

“伯牙舍琴而叹”的情节更是将故事推向。伯牙对钟子期的听力赞不绝口,连用两个“善哉”,充分表达了他的激赏之情。整篇文章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这段文字在描写伯牙与钟子期的交往时,既有实写也有虚写。实写钟子期的“善听”,而通过虚写伯牙的“善弹”,以实衬虚,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通过这样的描写方式,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与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