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最高境界八个字


北宋时期,一位藏书家赵明诚在病重之际,仍坚持每日由李清照搀扶着坐在书斋之中。他笑着说:“看到满架的典籍,仿佛病痛都消散了,生机盎然。”时光荏苒,千年后的我们在这个短视频泛滥的时代,重新翻阅这些古籍,才真正领悟到古人早已洞悉了读书的真谛。

上联七个字蕴含了三种境界:陆游在灯前虽视力已不如昔日,但仍坚持研读细微之处,此为痴境;钱钟书曾以狂放的姿态横扫清华图书馆,尽显学识之广博;而杨绛所说“书卷多情似故人”,则是读书进入化境的体现。正如黄庭坚所言:“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贯通于胸中,面对镜子会感觉自己的面容可憎。”这表明了真正的读书人,早已将年龄镌刻成竹简上的年轮,沉淀着岁月的智慧。

下联的“悟道”二字深藏无尽玄机。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前博览群书,最终在石棺中领悟到“心外无物”的境界;朱熹用四十年探索物与知的关系,终有感悟而著述;想起敦煌藏经洞内那些无名的经生们,千年抄写,最终在墨香中领悟菩提智慧。

当代的人们常常提及“读书焦虑”,却忘记了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洒脱态度。曾国藩读《史记》需使“丹黄满纸”,张岱读书时必焚香一炉,而我们是否在追求“五分钟读完一本书”的过程中,与庄子所讲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的智慧背道而驰?

【读者交流区热烈讨论】

历史博主们分享了苏轼抄写《汉书》的秘诀,那就是每读必抄,反复研读直至完全理解。

禅修爱好者则留言道:在终南山见到一位老僧在雪地用木棍写《心经》,写完后字迹即化于雪中,这让人深刻体会到何为真正的“愿得真”。

面对现代科技的冲击,当的进度条取代了书页的声音,我们该如何保持对阅读的纯粹与热爱?当知识被标价出售时,“愿得真”的初心又该如何守护?这无疑是每个人都应该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