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84个成语
最富哲理的书籍,当属《道德经》。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创始人的著作,更是文化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共81章。它涵盖修身、、用兵、养生之道,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中包含了许多成语和格言,如“玄之又玄”、“有无相生”、“功成不居”等,这些都是对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深刻反思和总结。例如,“玄之又玄”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出自《道德经》第一章;“有无相生”则指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出自第二章。
以下是《道德经》中一些重要成语的解释及出处:
1. 玄之又玄(出自第一章):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2. 有无相生(出自第二章):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
3. 功成不居(出自第二章):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4. 和光同尘(出自第四章):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5. 天地不仁(出自第五章):天地无私,以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解释】形容付出的少而失去的多,与“得不偿失”含义相近。
【出处】借鉴自古籍第六十九章:“常思进少而退多之道。”
38. 被褐怀才
【解释】比喻虽身处平凡之中,却拥有不凡的才华与智慧。
【出处】参照古籍第七十章:“贤者被褐而怀玉,此之谓也。”
39. 法网如织,疏而不漏
【解释】比喻正义的法网恢宏严密,即使犯者逃脱了无数次的疏忽,最终也难逃法律的制裁。
【出处】源于古籍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法网如织,人皆畏惧。”
40. 宁乡少民
【解释】描述一个或地区规模小,人口稀少。
【出处】借鉴自古籍第八十章:“宁乡少民,器物之需无以成群。”
41. 鸡犬相鸣
【解释】指村落或地区的人家禽犬声音清晰可闻,用以形容此地生活安详,居民集中。
42. 长久不互通声息
【解释】形容两地之间长久没有往来和交流。
【出处】直接引用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长久不互通声息。”
53. 缘自网络流传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的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文中的图片也来自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