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场面混乱的词语
狼狈之境
字面解释:狼与狈的窘迫状态。
深层含义:此词用来形容一个人所面临的处境极度困难、极度困顿,感觉难以应对或摆脱。
情感色彩:在语境中通常为贬义或中性,多用于描述一个人陷入难以自处的尴尬状态,偶尔也带有同情的色彩。
典故溯源:
1. 《诗经》中的狼跋形象:
背景解读:诗中狼的进退不得形象成为了“狼狈”意象的起源。
2. 狈的描述与传说:
出自《酉阳杂俎·广动植》(唐·段成式)记载:“狈前足绝短,每行常驾两狼,失狼则不能动。”传说中狈需依赖狼行动,若失去狼则显得困窘。这种描述强化了“狼狈”两者在困境中的关联性。
3. 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在《聊斋志异·蛇癖》(清·蒲松龄)中有句:“其人狼狈不堪,蛇犹纠缠不止。”这句话明确地使用了“狼狈不堪”来形容人物的窘迫状态。
结构解析:
“狼狈不堪”是一个主谓式的成语,其中“狼狈”(并列名词)与“不堪”(副词补语)相结合,表达了无法忍受的窘迫状态。逻辑关系上,它以动物的困境来类比人类的处境。
现代用法与例句:
1. 生活窘境:突降暴雨,未带雨具的行人浑身湿透,显得狼狈不堪,匆忙躲进最近的便利店。
2. 职场困境:报告会上电脑突然死机,演讲者顿时愣住,现场气氛一时显得颇为狼狈。
3. 灾难描写:后,从废墟中艰难爬出的幸存者衣衫褴褛,看起来十分狼狈。
4. 文学引用:钱钟书在《围城》中描述方鸿渐被唐拒绝后的心境:“他只觉得狼狈不堪,恨不得立刻找个地缝钻进去。”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包括“焦头烂额”(侧重于忙碌混乱)、“进退维谷”(强调两难境地)、“手足无措”(形容慌乱失态)。反义词则有“从容不迫”(镇定自若)、“游刃有余”(处理事情自如)、“泰然自若”(沉着冷静)等。
易错点提醒:
1. 错别字:“狼贝不堪”(将“狈”误写为“贝”,因音同而误)。
2. 误用场景:不应将褒义词语误用为贬义,如“他夺冠后激动得狼狈不堪”并不恰当,应使用如“热泪盈眶”等词。
文化小知识:
1. “狼狈”生物的争议:“狈”在古书中可能是被描述为一种虚构的动物或是残疾的狼(如《康熙字典》中的描述),学界对此尚无定论。
2. 西方类似表达:英文中有“in a pickle”一说,意为陷入困境,与“狼狈不堪”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前者更侧重于形象的比喻。
3. 日本衍生词:日语中有“狼狽”(ろうばい)一词,直接借用了汉字词,用来形容惊慌失措的状态,可见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相关成语拓展:
除了“狼狈不堪”,还有“捉襟见肘”(形容经济困窘)、“顾此失彼”(难以兼顾各种事情)、“狼奔豕突”(形容慌乱逃窜)等成语,各自描绘了不同的困境和行为状态。
当代启示与反思:
在当今高压社会中,“狼狈不堪”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个人层面,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短暂的低谷是重要的;社会层面,应为人提供“容错空间”,避免因突发而使人陷入困境;文学价值上,影视剧中的狼狈场景反衬出人性的韧性,引发观众的共鸣。《周易》中所言:“穷则变,变则通。”狼狈之境并生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