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的声音像什么乐器
在这个季节里,如果你居住的地方有树木,那么你或许正被一种独特的声响所困扰。那是一种熟悉的、如同鼓声般响亮的鸣声,这种鸣声可以令人感到烦躁不安,夜不能寐。你知道那是什么的声音吗?是知了的声音。下面,让我们一同探索知了的奇妙世界吧!
知了是一种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巨大昆虫,它们主要依赖植物为生,通常体长在四五厘米左右。郭冀华先生告诉我们,知了有着多样的种类,它们的形状大多相似,但颜色却各不相同。知了的双眼之间装饰着三个不太敏感的亮点,翅膀上分布着支撑用的细管,这些都是古老昆虫种群的原始特征。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知了拥有两对如膜一般的翅膀。当它们休息时,翅膀总是覆盖在背上,它们的飞行并不自由,只有在觅食或受到干扰时,才会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有趣的是,知了能够一边用吸管吸取植物,一边高声歌唱,饮食与歌唱互不干扰。
实际上,知了的鸣叫可以预测天气。当早晨知了在树端开始高声歌唱时,仿佛在告诉人们:“今天将会是一个炎热的天气。”
夏季你或许也被知了的鸣声吵得无法入眠。那么,它的为什么那么大呢?原来,会鸣叫的是雄性知了。它的发音器位于腹基部,像一个蒙着鼓膜的大鼓。由于知了的鸣肌每秒能伸缩约一万次,加上鼓膜的振动和盖板与鼓膜之间的共鸣作用,使得知了的鸣声特别响亮。相比之下,雌性知了因构造不全而不能发声,因此被称为“哑巴知了”。
雄性知了每天不知疲倦地歌唱,实际上是为了吸引雌性知了进行。其中,“双鼓手”知了是一种特别的昆虫。它身体两侧有大型环形发声器官,身体中部可开合如圆盘。这种知了的虽无变化,但音量却极大,甚至超过了丛林中金丝雀的鸣声。
知了的生活充满神秘。它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下沉睡,几乎一生都在黑暗中度过。它们可能需要在地下沉睡两年、三年,甚至长达十三年之久才能进行蜕变。北美洲有一种名为“十七年蝉”的知了,它们会在地下泥土中沉睡十七年之久,然后才破土而出进行蜕变。
那么,知了在地下度过的漫长岁月中经历了什么呢?一只蝉的一生需要经历五次蜕皮。在地下黑暗的泥土中,知了幼虫会经历四次蜕皮。而最为神奇的是第五次蜕皮。在第五次蜕皮过程中,知了幼虫会爬到树枝上开始最后一次蜕变。为了确保蜕变的成功,知了会选择在夜晚进行蜕变以避免干扰。如果蜕变过程中受到打扰,其翅膀将无法正常发育生长,这会导致其一生都无法飞翔。
知了是这个季节的象征之一。虽然它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扰,但它的生活却是如此的传奇。当它们终于破土而出见到阳光时,就让我们欣赏它们的歌声吧!每年的5到8月是蝉蜕的高峰期。如果你对蝉蜕感兴趣,那么长满树木的公园将是你的观察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