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概括


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深度解析贝多芬晚期艺术风格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学教授杨燕迪受邀参加浙江人文大讲堂活动

第378期浙江人文大讲堂在杭州图书馆精彩开讲。作为音乐学领域的权威专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杨燕迪教授,以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为例,详细讲解了贝多芬从中期“人定胜天”的英雄风格到晚期“天人合一”艺术风格的转变过程。

杨燕迪教授指出:“贝多芬的创作风格从中期英雄转变为晚期的哲人气质,这一转变极为显著。通过他的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他对艺术的追求,更感受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态度和人生的特殊滋味。”

从“人本主导”到“天地共融”

学术界普遍将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波恩时期,即贝多芬年轻时的创作阶段。接着是早期、中期,大约从1803年到1812年,这是贝多芬从30多岁到40多岁的英雄时期。随后是五六年的空窗期后,进入晚期,即从1817年到1827年这十年间。

《“英雄”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中期风格的一个标志性作品,从此开启了他的英雄路线。这部作品反映了贝多芬在克服耳聋危机时表现出的英勇精神,体现了他所主张的一往无前的精神态度和顽强不屈的人生哲学。

而随着音乐旅程的继续,贝多芬晚期的风格逐渐从“人本主导”转变为“天地共融”。这一时期的贝多芬在音乐中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他的音乐心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转变可以理解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解与共融。

晚期的宇宙之音

贝多芬晚期的艺术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高远和深邃。他的音乐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如同星空的浩渺和天籁之音。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这样描述:“贝多芬走在了一条无人追随的路上,他的晚年作品是一个奇迹、一座孤岛。”

公众普遍认为,贝多芬的作品不仅是对痛苦的超越,更是对欢乐的追求。而在晚年,他的音乐可能更进一步地探索了星辰和宇宙的浩渺。

心灵的星空与道德的律令

在1812年后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启蒙思想的怀疑和对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的反思开始兴起。贝多芬的音乐中反映了他的无奈、惆怅和苦痛。但除了现实之外,他还有对美好世界的追求,这些追求都体现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其中第106首钢琴奏鸣曲确立了他的晚期风格,他在这部作品中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与星空的对话、与天籁的共鸣。

贝多芬在晚年时曾抄录康德的一句话:“在我之上是灿烂的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这句话或许可以概括他晚期音乐作品的艺术境界。在他的作品中,《庄严弥撒曲》被视为其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的题辞也表达了他对心灵的追求和回归。

贝多芬音乐的三大领域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涵盖了三个重要的领域:钢琴奏鸣曲、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可视为他的自传式作品;交响曲则每一部都是音乐会上的经典之作;而弦乐四重奏则被视为其音乐深刻性的标志。其中,晚期的弦乐四重奏被认为是极具哲理性的音乐,也是最难被普通听众理解的作品。

从凡尘到涅槃

贝多芬晚期的作品在音乐语言和技术上都有所创新。他重新思考了主题和动机的运作方式,他的创作达到了非常抽象的地步,对20世纪的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大量使用复调、变奏等技巧,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在晚期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个人小我的消解和更大世界的存在感。这种变化可以说是从有我之境走向了无我之境。

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内涵和意境涉及了诸多范畴:包括超越性、性、抒情性等等。他的人生态度更具包容性,作品没有绝对的胜利与失败之分,而是充满了丰富的心理体验和人性的多样性。可以说,贝多芬的晚年创作是他艺术生涯中的巅峰之作,也是整个西方艺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贝多芬虽然不是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