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口溜扁担长板凳宽
行走者的宝藏
据“扁担”一族介绍,远足旅行,必备之物颇为丰富:“头戴斗笠,脚踏草鞋,男子腰间系着腰巾,扁担不离手,竹筒与竹罐更是必备,再添一筒老酒,仿佛胜过天上神仙。”
斗笠的佩戴,主要是为了抵御日晒雨淋。在休息时,它又能帮助扑风干汗,实为旅途中的良伴。
草鞋作为旅行的常备鞋履,其易损破的特性要求人们需多备几双。当地的风俗中,送草鞋常寓意着祝福平安,通常送两双或四双,寓意着去时一双,回时一双,愿行者平平安安。
腰巾的作用不容小觑。有句顺口溜道:“罗布毛巾长又软,冬暖夏凉真舒适”、“罗布毛巾蓝或白,农家男子少不了,既能裹头也能系腰擦汗,还可垫坐作兜袋。”这腰巾的实用之处可见一斑。
提及“阿丢”,那是一端带丫的撑棍,在浙江山区被称为“兄弟”。这个名字背后有着关北的土话缘由,“阿丢”在普通话中意为“默默担起重任的小猪”。这“阿丢”在旅行中可是个大功臣。背负重物时,它可分散重量至双肩;山路陡峭时,它又可作拐杖之用;歇息时,更可依靠它来支撑身体。将其称作“只干活不说话的可爱的小猪”,恰恰展现了关北人那份风趣与乐观。
在远足的旅途中,木扁担是不可或缺的挑担工具。挑夫们的扁担全都是木制的,扁担两头的扁担钉则是铁制的。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强了扁担的耐用性,更确保了长途挑担时货物的安全。在村庄里,人们通过扁担的成色来分辨挑夫的经验:发紫弯如弓形的扁担代表着经验丰富,而油光发亮泛红的木扁担则是新晋挑夫的标志。每一根扁担都承载着其主人的辛勤汗水!
至于竹筒与竹罐,山里人习惯用毛竹制成容器来装水、装饭菜甚至装酒。在山沟里劳作的村民们,早出晚归,常携带竹筒竹罐作为中午的简餐。外人戏称小通村人为“竹筒佬”。
竹筒是由毛竹锯下后留有两节制成,一节用来装水或老酒,加上提手便成;而竹罐则是用来装米饭、米果、米糕及小菜的容器。行路中,挑夫们中午往往不在店里进餐,而是于路边随便“点点心”,此时竹筒与竹罐便是必备之物。竹罐中的路菜更是别具特色:关北人的路菜多以辣与咸为主,如霉豆腐、辣萝卜、辣酸菜等。这些路菜既可单独下饭,也可作为炒菜的调料。
路菜是干粮之外的另一种补充食物。它不仅好吃、不易坏还方便携带。上路前需精心准备路菜,既要能下饭又要容易携带且不易。据传林则徐发配新疆时,即便身为,其记录的路菜也不过是云南大头菜和炒酱等简单食物。如今的路菜已逐渐融入日常菜肴中,从关北的常见菜肴中便可窥见其影子。路菜为旅途增添了更多滋味与。或许这正是人生的酸甜苦辣咸之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