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腔最简单三个唱法


一、避开“音坎”的陷阱

当女声在演唱时,如果用自然真声达到极限高音,会感觉声带承受的压力已到极限。若继续强行喊叫,嗓音会破裂,声门阻力会立即消失,产生一种漏气、虚弱的纯假声。这种真声与假声之间的不协调,出现“裂痕”的音就是“音坎”。

二、降低真声的极限高度

沈湘教授指出,女低音和女中音的胸声最高不宜超过e1或f1,女高音亦然。降低真声的极限音高,可以为换声做好准备,超过极限换声就会遭遇困难。

三、首次“提前换声”的技巧

参照男声换声区的“关闭”唱法,使用“混合母音”的技巧。将声音“拢住”,往暗里、往柔里、往后唱,声音需空灵、虚幻一些,产生一种渗入假声的感觉,成为半真半假的声音。会感觉声音脱离了胸腔和嗓子,共鸣音响进入了鼻咽腔和头腔的位置。

在唱混合母音时,对于女声,应采用特定的母音混合方式。例如,宽母音a主要使用o,而避免使用u;窄母音i则与yu混合;e母音则与英文字母[ei]音混合,这样可以使声音更加圆润。需要有一种声音位置转换的感觉,从胸声区唱到混声区时,让声音从后背往后脑勺“翻”唱,从而转换共鸣位置。

这种技巧为女声的换声区搭建了一座弧形的“桥梁”。换声的关键在于“又吸又叹”,同时“打开”。换声时,当真声中掺入假声后,声门的感觉消失,声音的振动转移到了声门以上的共鸣腔(咽腔)里。只在一个集中、明亮的小振动点处保留着喉底的开启状态。

四、首次换声后的演唱建议

完成首次“提前换声”后,女中音应将中声区(混合声区)的声音唱得更圆润、更宽广、更柔和。需将共鸣音色集中于咽腔,形成声音的“核心”。

五、第二次换声要点

(1)稳定的心理状态——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对于唱高音至关重要,是第二次换声的重要前提。

(2)声音位置的提升与气息的铺开——沈教授指出,声音应完全进入头腔,软口盖与鼻咽口后上方的空腔里应多出一些声音,共鸣位置向后上方“提升”,“集中音色”。感觉上,鼻咽腔和后脑勺里总有扩张的力量,后颈有一种“捏”住的劲儿。

(3)真假声的混合比例——真假混声产生的共鸣音响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声音。音越低越结实,音越高则结实的部分逐渐聚焦成点状,而虚柔的部分则以气的形式弥漫在空腔里。唱高音时需感觉“气大嗓子眼小”。

六、女声不同声部在第二次换声时的共鸣状态

在第二次换声时,不同声部的女高音应采用不同的母音混合方式。花腔女高音主要使用a母音并混入少量o;抒情女高音则需要混入大量的o母音音色;戏剧女高音则将a母音与少许u母音的音色混合,共鸣调整与男声“关闭”唱法的感觉相似。对于女中音和女低音,由于她们的声音天然带有o母音的成分,因此只需在歌唱时放松地打开、保持通畅的腔体状态即可平稳进行两次换声。

无论是避开“音坎”的陷阱还是进行换声技巧的练习,都需要女声歌唱者细心体会声音的变化和位置的转换。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技巧和方法才能让声音更加圆润、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