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雅造句三年级下册
品味古诗词中蕴含的“浅浅”之美,情感深邃,诗意清新
近期,“浅浅”一词突然走红,背后藏着一个女诗人的雅致名字。若这是其父所取,想必是希望女儿如名字般清丽脱俗。这让我对这两个字古意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浅浅”两字,满载着古代的诗情画意。
“石濑荡荡兮水波浅浅。”出自屈原的《九歌·湘君》,这大概是现存最早的描绘“浅浅”的诗篇。此诗来自先秦时代,与《诗经》时代相当古老。而在此,“浅浅”发音近于“尖尖”,形容流水之声,清新活泼,充满灵动之感,仿佛今人仍可听到那潺潺流水之声。
“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淡淡。”这是南北朝沈约在《早发定山》中所述。当江河奔流入海,那自湖泊涌出的小溪,水声欢快。古人用词,情深意切,因为我国自古珍视语言与文字,认为其是沟地、表达灵魂的媒介。君子虽不言,但言必真诚可信。
“浅浅”一词,初为流水之声,但在岁月流转中,也引申为水不深或浅淡的景致。现今读音虽变,但其蕴含的情感精髓长存,并赋予了最真挚的感情。
“草色浅浅,春光如剪。”温庭筠在《春野行》中如此描绘。漫步春野,见到嫩草从脚边延伸至天涯,那清新连绵的草色刚刚萌生,整齐而明丽。这“浅草”仿佛让人不忍踏足,那“浅浅”之中蕴含深深之情,春意盎然。
“愁眉微蹙山色浅,相思绵绵草萋萋。”这是描写玉女庙周遭景色的诗句,运用拟人互文的手法,将玉女的情态与山水相连。山色朦胧浅淡,如同忧愁的眉毛;绿草如茵,如同焦灼的相思等待。这里的“浅浅”不仅形容山色山貌,更传达了人的情感,幽微而灵动。
随着历史的车轮前进至宋朝,文化繁荣昌盛,诗人辈出。他们用更加家常细腻的语言表达情感,“浅浅”的运用也更加广泛且充满欢喜与清新。
“轻蜡透蓝显浅色,春争过冰霜。”周邦彦在《蝶恋花》中如此描述杨柳初春的返青之色。那初春的杨柳枝在浅绿色的染料中仿过揉染,又在蜡中柔软起来。这精细的描绘尽显诗人对春天的深深热爱。
“梅花幽香淡淡春,小窗相映自清新。”朱淑真作为宋朝的女诗人,她的“浅浅”运用更加主观细腻。白色的江梅开在窗外,幽香淡雅,令人牵挂。她钟爱那淡雅清新的春天初见。
再看“碧水如镜稻苗长,白鹭翩翩上空翔。”梅尧臣在《稻畦》中如此描述水稻田的壮观景色。水田如镜面般平展如天空,“浅浅碧水平”展现了诗人对农桑的深刻理解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蝴蝶飞舞黄深浅,狂舞世间无别香。”洪咨夔在《春思三绝》中生动地描绘了春天油菜花开的景象与蝴蝶的狂舞之态。无论是深色还是浅色的蝴蝶都被浩大的菜花所吸引而狂舞翻飞。
我从古诗中撷取关于“浅浅”的诗句是为了探寻何为诗意的真谛。虽然有人认为信息化时代已使诗歌失去其独特的地位并模糊了诗与非诗的界限但我想说即便是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真挚的情感和表达仍能找到其独特的位置那些用心灵去浇灌文字的诗人他们用自己深厚的情感去丰富语言的内涵这样的诗才具有了感动人心的力量这就是诗歌永恒的魅力所在那么在此我呼吁那些自称诗人的人请审视自己的作品是否真正承载了情感的重量是否玷污了人对文字表达的敬重之情?
初衣胜雪愿与你一同探寻诗词中的爱与美让我们的生活因诗意而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