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清明节作文350字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春寒料峭中夹带着丝丝寒意。而在当今四月,回味古时流放岭南的意义仍旧深切人心。
时光流转,转眼又到清明节。虽近十年未回乡过节的踪迹,即使一个半小时的高铁路程也显得遥不可及,但在我心中,清明扫墓的场景仍旧清晰如昨。
在老家,扫墓被称作“过纸”。对于此说法的由来我并不清楚,但每次扫墓的流程和仪式都生动地诠释了这一说法。沿着一年一次的熟悉路线,大人们总能准确地找到先人的“家”。然后割去杂草,保持先人“家”的整洁,供奉各种贡品。随后从袋子中取出三牲、香烛、果盒等物品,而“过纸”所用的纸也隆重登场。
这“过纸”所用的纸是红白双色的长条纸,我们随手取出一捆,用石头压在墓碑的顶端。这里的笔墨并非用于题字作画,而是用来加深墓碑上的字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开始参与这个仪式,与父同描摹墓碑上的字迹。每当碑文因为风吹雨打变得模糊时,我们总是会聚在一起,询问辨认,而父亲则会为我们重述先人的故事和名讳。
这些年来,一遍遍重复的故事与字迹的辨认不仅是缅怀先人,更是一种家族血脉与情结的传承。也许在我父亲的儿时,他们的爷爷和其他长辈也是这样一代代地传承着这些故事。
在每个先人墓碑旁的五到十米处,往往矗立着一块“伯公”碑,可能是代表土地神的伯公碑也需要摹写。而年龄较小的弟弟妹妹们则会把其他的红白纸撒在山坡上,使得整个山头弥漫着红与白,感谢山林对先人的包容与承载。
接着是上香环节,我们以特定的数量向土地神和先人祭拜,并祈祷他们的庇佑。家人们坐下交谈,回忆着家族的过去与未来。在香火燃至三分之一左右时,我们开始收拾贡品,其中最令人期待的是各种口味的饼干和发饼。
在潮汕地区,我们还有特色的鸟饼等美食作为清明的贡品。回到家中,“过纸”仪式告一段落。然而清明的盛典还在继续,无论是哪一个村镇、家族都有着共同的祖先与历史渊源。
在我小时候最为激动的时刻就是参与全族级别的扫墓仪式。各个村子、乡镇乃至城市的后裔都会集结一堂,“林”姓的大家族更是如此。我们会乘坐中巴客车前往各处扫墓地,一路上孩子们欢声笑语、尘土飞扬,仿佛回到了祖先们英勇奔赴战场的气势。虽然并非真正的疆场豪迈,但这种宗族情结的传承却让我们深感自豪与感动。
如今又是一年清明节来临之际。时光如流水般逝去,那些曾经的仪式和路途如今可能已经不再吸引年轻一代的孩子们。然而那些关于家族传统和故事的知识仍然需要被传承下去。那些被岁月冲刷褪色的碑文会随着新一年的笔墨重新变得清晰;那些新生的荒草也会在下次相聚时被再次整理得井井有条。而那些因山火而熄灭的香火也会在代代相传中再次点燃。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些关于家族、关于祖先的记忆与情感始终如一地传承着。这就是我们共同的清明节、我们共同的家族记忆与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