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苏东坡传》


我书写苏东坡的传记,并非出于什么特别的动机,仅以此为乐。

在我眼中,李白更具崇高之质,杜甫则显得更为伟大,但我要说的是,我钟爱的诗人是苏东坡。——林语堂曾言。

宋仁宗的至和二年,那是一段苏氏家族的光辉岁月。年仅二十岁的苏轼,在父亲的带领下与弟弟苏辙一同赴考。两兄弟才情出众,一时间京师皆为震动。若论状元之位,非苏轼莫属,然而欧阳修在批阅试卷时误将苏轼的文章视为友人曾巩所作,为避免嫌疑,他选择将苏轼置于第二名。这反而使欧阳修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深感赞叹。

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来信时曾言:“读苏轼的来信,我欣喜若狂,深感此子将超越我而出人头地。”他还对他的儿子说:“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提及我,而苏家的这个孩子会独领。”果然如其所言。

在宋仁宗亲自主持的“制科”考试中,苏轼再度展现了其超凡的才情,取得了极高的“制科三等”荣誉。这等级的含金量极高,自宋国以来,仅有一人达到此等成就。在皇帝的御座前,苏轼从容不迫地撰写了五千字的文章,并展现了他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和清晰的表达能力。皇帝称赞不已,感慨说他的子孙将会得到两位清平宰相的辅佐。

每当我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句悼亡词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陷入沉思,深感苏轼对亡妻的深情厚意。这首词是为纪念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而作。

王弗十六岁嫁与苏轼后,两人情感深厚。她深知自己无法在才情上与才华横溢的丈夫相提并论,因此选择以贤内助的身份,全心全意地照顾他。每当苏轼读书时,她都在旁静静相伴;当苏轼接待客人时,她则在屏风后倾听并给予及时的提醒。然而命运弄人,聪慧的王弗在二十七岁时便离世了,这对苏轼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王弗离世后,苏轼亲自护送其灵柩回到故乡安葬。他在妻子墓旁亲手种下三万棵松树寄托哀思,“明月夜、短松冈”,棵棵青松见证了他对妻子的无尽思念。古今悼亡之作无数,但苏轼此词被公认为第一。

另一位特别的女子是王朝云。作为一位美丽聪慧的侍妾,在苏轼坎坷的贬谪生涯中她给予了他无尽的陪伴与慰藉。她是最懂苏轼的人,她的陪伴与理解让苏轼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朝云离世后,苏轼再未续弦而是孤独终老。

苏东坡一生至情至性、疾恶如仇。他因进献《湖州谢上表》而遭到牵连出大量诗文为证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此后一贬再贬但他依然保持达观洒脱的生活态度并保持着“爱民为民”的赤诚之心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始终不变。

即使在清贫拮据的生活中他也能够自得其乐化身美食家自创的东坡肉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佳肴。他不仅在文学上达到了顶峰更是在生活中活出了真正的自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寓居黄州期间他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顶峰前后赤壁赋正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完成的。他不仅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关心百姓的福祉在得知当地有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后他积极寻求废止并亲自成立救儿会救助弃婴。

黄州只是他坎坷仕途的开始之后他又被接连贬至惠州、儋州等地。尽管身处偏远蛮荒之地他却能够迅速融入当地生活并发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感叹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关心民生建桥梁、修放生池、改造农具等举措拉近了他与当地百姓的距离。

苏东坡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的诗文精神激励着后人他的达观生活态度与为民情怀感动着每一个读者和观众我相信再过一千年当我们谈起苏东坡时内心依然会充满喜悦与温暖这就是苏东坡的独特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