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项目管理名词解释
一、团队成员积极行为的内涵
积极行为的研究始于SWIETLIK在1968年提出的“反应型个性”与“积极型个性”的观点,之后逐渐引发了行为学领域对积极行为的研究兴趣。潘孝富、秦启文等学者将员工积极行为定义为能够促进功能发挥和提升个人及绩效的行为。其具体内涵包括角色内行为和角色外行为,这些行为有利于,能够提高个人及的绩效。、赵西萍等人的研究则概括了积极行为的特征,包括与角色外行为、公民行为的交集,同时包含创新行为,并具备主动、改变和未来三个核心要素。PARKER S K认为,积极行为是中自我引导的、聚焦于未来并带来积极变化的行为模式。
积极行为着眼于未来,强调进行积极的行为塑造和主动改变以适应环境。在工程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境中,施工项目员工的积极行为是指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特定工作情景影响下团队成员所表现出的有利于团队及个人目标实现的积极行为状态。这种行为具体表现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为实现未来目标的自我管理行为。
二、团队成员积极行为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施工项目员工的积极行为直接关系到团队的运行效率及效果。这种积极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领导能力及特征、团队能力以及支持。支持为施工团队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源支持,同时在经营目标、战略目标及制度流程方面提供方向指引,为项目实现预期目标提供动力。支持还体现在领导班子的选择和团队组建方面,它不仅直接影响员工的积极行为,还通过影响领导能力及特征、团队能力间接对项目员工的积极行为产生影响。
领导能力及特征、团队能力是最直接的内部驱动因素。团队负责人的管理协调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及重要性认知等方面都影响着员工的积极行为。支持、领导能力及特征以及团队能力能够影响员工情景感知,进而影响员工的积极行为。
三、团队成员积极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支持通过多种途径间接影响员工的积极行为,包括通过领导能力及特征、团队能力影响员工情景感知。领导能力及特征则直接影响团队能力,进而影响员工情景感知,进一步影响员工的积极行为。标准化结构模型显示,虽然支持对项目员工积极行为没有直接效应,但它通过其他因素产生间接影响。
支持通过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及流程来提高团队能力,通过选拔合适的领导班子成员来管理和引导项目团队,使项目能够有序推进并最终实现预期目标。领导班子的选拔直接关系到团队能力进而影响员工积极行为。
四、管理启示
社会交换理论在管理学领域被广泛应用,它强调在社会交换关系中,互惠原则是其理论的核心。在管理学中,这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理论、企业社会责任、信任、团队成员关系以及个体和行为等。对于文化、制度与流程、人力资源系统以及团队层面等方面,都应有重视和管理。
(1)文化:文化是成员共享的、区别于其他的意义系统。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应重视文化对员工认知与行为的影响。领导者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是员工学习并认可文化的先决条件。
(2)制度与流程:企业应制定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流程,使企业及项目的管理有章可循。企业应与项目团队积极互动,结合项目实践修正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与流程,让制度与流程更好的为项目管理服务。
(3)人力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应制定合理可行的人才培训与开发方案,为企业员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利用互联网平台形成企业知识库,充分调动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定期进行考核。
(4)团队层面:在项目领导班子选择上应重视领导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操守及道德、管理协调能力等方面。团队制度的制定应以企业相关制度为指导,立足于施工项目实际情况来制定。项目团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对于项目的实施和企业的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与展望
团队成员的积极行为需要企业层面和项目层面的共同引导和监督。企业应重视工作制度及流程的制定,使其真正发挥引导员工认知与行为的作用。应通过培训传播文化,渗透到的各个层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制定合理的人才培训及考核方案,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在项目层面,应重视团队负责人的选择以及结合企业制度制定基于项目实践的制度措施。
未来的研究可结合当前数字技术和智能建造的发展,进一步探讨建筑施工企业变革路径及演变;同时将行为学和心理学科知识及理论应用于建筑施工项目团队的相关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团队成员的积极行为,提高项目效率和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