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级跳马动作
女子跳马篇:
女子跳马的设施长1.6米、宽0.35米、高1.25米,形式为横马。所有动作均需双手撑马,助跑长度则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安排。
男子跳马篇:
男子跳马的高度为1.35米。此项运动开始于助跑,以双腿并拢起跳完成腾空动作。助跑的最长距离为25米,过程中允许中断但不可返回重跑。跳马要求运动员有足够的腾空高度和远度。
跳马运动源自木马训练骑术。1896年,男子跳马正式成为国际比赛项目。现代跳马器械的长度为160厘米,男子跳马为纵马,比赛中常需做用手臂支撑的跳跃动作。技术发展历经多个阶段,从后摆水平腾越,到手翻腾越和山下跳,再到“原跳”问世后的手翻接空翻时期。后续更出现了复合多轴空翻,以及多周转体等高难度动作。
器械与规则演变:
初时,运动员们使用的是真马形状的木马,并配有马鞍。后来,马的外观逐渐与真实马匹相近。在1719年,马腿被改为了立柱;至1795年,维斯率先去掉了木马的马头;而到了1811年,又去掉了马尾,两端改为圆形,并使用皮革包制马身。
随着2001年至2004年体操新规则的实施,所使用的“马”也进行了更新。新马的马面为一段水平面与一段斜面的结合,总长1.2米,内部装有增强弹性的弓型钢板。男女跳马的外观虽相似,但高度有所不同,男子仍为1.35米,女子则为1.25米。
历史沿革:
在1812年,德国体操家F.L.杨在体操场上设置了一种无头有尾有鞍的木马,专供跳跃练习之用。随后在1820年,瑞典体操学派创始人P.H.林的体操馆中增添了跳箱、“山羊”等跳跃器械。1836年,德国体操家A.施皮斯首次在学校的体操节中表演了男子跳马。
随着时间的推移,1877年的德国体操比赛中对男子跳马有了更明确的规则,包括助跑的步数限制、过马的方向以及撑手动作的规定。自此,男子跳马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国际竞技标准的体育项目。
比赛细节:
在跳马决赛中,每队最多可有两名运动员参赛。只有团体赛中跳马成绩排名前八或前六的运动员才有资格参加。比赛只比较自选动作。运动员在团体赛中的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得分将按一定比例加权,再加上跳马决赛中自选动作的得分,作为最终排名依据。男女满分的分数均为20分。
从1992年会开始,团体分不再计入单项赛成绩,仅以自选动作的成绩确定名次。男女跳马分别于雅典会和会列入会比赛项目。
经典与失误动作:
经典动作——程菲跳:其学名为“踺子后手翻转体180度接前直转体空翻540度”。这一动作不仅考验运动员的爆发力,更对其技巧与平衡有着极高的要求。
关于失误动作的部分,则不在此详述,以免过多关注失误而忽略运动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