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夏至几月几日


近几日的气温仿历了一番跨越,不久前还在零度左右徘徊,转眼间最高气温就攀升到了25度左右。

进入三月下旬,我所处的豫东地区气温急剧上升,不少朋友发出了类似的感慨。这不仅仅是我们河南地区,整个华中、华北等地,气上升趋势都十分明显,仿佛有提前进入三伏天的态势。

在谈论三伏天的时候,我想给大家科普一下今年的入伏和出伏时间。我们还会结合传统的民间预测方式,来探讨一下今年的三伏天是否会异常炎热。

每年三伏天的入伏时间并非固定,现在通常遵循的是“夏至三庚入伏”的说法。我们需要了解两个关键信息。

第一点:夏至的时间。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节气,它的日期是每年的公历6月21日或22日。入伏的计算就是从夏至日开始。

第二点:“庚日”的解释。

“庚日”是干支纪日法中的特定日期,每隔十天就会出现一次,按照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顺序循环。要确定三伏天的入伏时间,就需要找到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这个庚日就是初伏的第一天。

以2025年为例,夏至是6月21日。然后我们开始数“庚日”。

6月30日是首个庚日,也就是庚午日;7月10日是第二个庚日,即庚辰日;而第三个庚日则是7月20日,也就是庚寅日。

按照“夏至三庚入伏”的说法,今年将在7月20日入伏。知道了入伏的时间,出伏的时间也就容易推算了。

三伏天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阶段,其中初伏和末伏的时长都是固定的,为10天。而中伏的时长则不确定,有些年份是10天,有些年份则是20天。今年的中伏时长为10天(其具体原因我们将在后续文章中详述),所以今年的三伏天总共是30天。

具体到每一天的安排:初伏从7月20日开始,到7月29日结束;中伏从7月30日开始,到8月8日结束;末伏则从8月9日开始,到8月18日结束。而出伏的日子是三伏天结束后的第一天,也就是8月19日。

为什么中伏的时长会影响三伏天的总天数呢?这是因为中伏的时长可能是10天或20天,这取决于夏至和立秋之间庚日的数量。立秋大约在公历的8月7日或8日左右,它和庚日的相对位置决定了中伏的长短。如果夏至和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中伏就是20天;如果只有4个庚日,中伏就是10天。

在民间,三伏天被分为公伏和母伏。有句俗语说:“公伏凶,母伏爽”,意思是公伏可能意味着天气会热一些,而母伏则可能预示着三伏天不会那么热。这个判断可以通过入伏当天的农历日期来辨别:单数是公伏,双数是母伏。今年入伏的农历日期是六月二十六,是双数,所以今年的三伏天是母伏。根据这一说法,今年的三伏天可能不会特别炎热。

今年将在7月20日进入三伏天,8月19日出伏,总计30天。按照民间的说法,今年的三伏天可能不会特别炎热。大家对于今年的三伏天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