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合指数的计算公式


在的紧急关头,护士小A正全力以赴地救治患者。患者面色发绀、呼吸浅快,小A迅速反应,为患者戴上了普通面罩并设定了8L/min的氧流量。经过30分钟的紧急处理,患者的紫绀症状有所减轻,但呼吸依然显得急促,潮气量约维持在200mL。

依照医嘱,小A需进行动脉血查血气分析。在快速血气分析检验的准备过程中,小A采用了经典公式进行吸氧浓度的计算。该公式为:FiO2=0.21+0.04X氧流量(L/min),经计算后得出吸氧浓度为53%。

主管医生在时指出,小A的计算结果有误,导致患者氧合指数(P02/FiO2)的计算出现了偏差。小A立刻对自身的计算进行了核查,确认自己并未在计算过程错。那么,是不是医生计算出了错呢?小A心中不禁产生了疑虑。

事实上,经过深入探讨,发现小A的氧浓度计算虽然基于经典公式,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这个公式是在理想状态下,特定条件下适用的。具体来说,它假定在特定呼吸模式和特定流速下吸氧的条件下有效。

以理想呼吸模式为例,正常情况下人的潮气量、呼吸频率及吸呼比等因素均被考虑在内。若以6L/min的氧流量为例,其每秒提供的氧气量及空气中的氧气量都被精确计算,从而得出理想的吸入氧浓度。

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患者的潮气量变为800mL或200mL时,按照经典公式计算出的氧浓度便不再准确。因为吸入氧浓度实际上受到患者潮气量、呼吸频率及吸气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那么,何时应使用这一经典公式呢?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得知,该公式适用于氧流量不高于6L/min的成年鼻导管吸氧患者。当氧流量超过此限度,鼻咽部死腔被充满后,该公式的准确性便不再可靠。

低流量吸氧与高流量吸氧并不等同于低浓度吸氧与高浓度吸氧。实际吸氧浓度还取决于所使用的氧疗装置类型。如低流量氧疗装置对氧流量和氧浓度有高度依赖性,而高流量氧疗装置则能的氧气浓度。

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所使用的氧疗装置类型来调整吸氧浓度。不能单纯依赖公式或固定值来进行判断。

这一认识让小A恍然大悟。在工作中,细节决定着治疗的成败。每一项操作、每一个决策都需要谨慎而精准。

—END—

推荐阅读:

多篇护理领域深度好文等你来读

卫健委最新解读:加强护士待遇保障

实习前护生必知:护理工作的点滴细节

PICC置管技巧:安全又舒适的护理操作

微信投稿:加入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护理故事

论文投稿:点击此处开始你的学术之旅

科学家庭护理投稿:分享你的家庭护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