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肉为什么叫木须肉
想必大家对木须肉这道菜都不陌生吧,那么你了解其中的“木须”二字究竟是何含义,为何会有这样的命名吗?木须肉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木须肉,是鲁菜中的一道特色经典菜品,曾经作为孔府菜,如今已成为山东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广受欢迎的一道家常菜。它的名字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实际上,“木须肉”也被称为“木樨肉”。这里的“木樨”,其实是桂花的别称。这道菜并非因为桂花而得名,背后有着一段有趣的历史典故。
清末时期,社会不安,皇权渐衰。达官贵人们与市井餐馆的交往逐渐增多。宫中的太监们外出办事时,也会趁机品尝的繁华美食。对于宫人们来说,皇宫中的美食遥不可及,下人的伙食又吃腻了。晚清时期很多太监会去有名的馆子点一些招牌菜来改善口味。而当时的一些名厨,甚至成为了达官贵人府上的红人,其知名度不亚于今天的网红。
最初,木须肉的配料包括猪肉、鸡蛋、木耳、玉兰片等。但地区玉兰片较为稀缺,黄瓜、黄花菜等配菜更为常见且价格实惠。于是,各家饭店的厨师们开始加入黄瓜、黄花菜等创新配菜,因此每家木须肉的口味也不尽相同,更加丰富多样。鸡蛋和肉片始终是这道菜不可或缺的主角。
关于“木须”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木须”其实是“木樨”的谐传。在清朝时期,北方地区人们避讳说“蛋”,因为这个字在当时有贬义,常用来骂人。太监们被后,对“鸡”这个词也非常忌讳。虽然太监在皇宫中是下等人,但在民间,人们巴结他们还来不及呢!各家餐馆酒楼都不说带“鸡”字的菜名,例如将炸鸡改为“炸八块”,炒鸡蛋也有文雅的别称,如“摊黄菜”等。
在木须肉中,炒碎的鸡蛋色泽金黄,如同桂花,即木樨。桂花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美好和富贵。这道菜被命名为“木樨肉”,既有文雅之气,又带有民间烟火之味。但由于晚清时期各地大厨的普通话不太标准,民间口耳相传,时间一长,“木樨”就传成了“木须”。
随着木须肉的大受欢迎,许多和鸡蛋相关的菜品也纷纷改用“木须”命名,如“木须白菜”、“木须柿子”等。当时、旗人和名角们都喜欢点这道菜,不仅因为美味,更因为附庸风雅。于是这道菜成为鲁菜中的传统名菜,经久不衰。
这足以证明木须肉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一道美味的家常菜,更是连接宫廷与民间、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如今,木须肉已成为美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深受人们喜爱。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餐馆宴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本期内容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