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实业家张謇怎么读


在历史的长河中,近代社会的特性无疑是“过渡性”,这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由向近现代政体、由封闭思想体系向开放面向世界的体系转变所决定的。这一时代背景下,众多知识分子选择投身商海,其中最为杰出的实业家便是南通的张謇。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他的人生轨迹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特殊现象。生于1853年的他,虽出身于农民家庭,但经过多年的科举考试和儒家经典的熏陶,其人生观和道德得到了极大的塑造。

在1911年的一次演讲中,张謇坦露了自己的创业动机。他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深感民具备知识,不能自强。他基于教育的基础,决定先兴办实业。他深谋远虑,从具有优越棉产条件的通海地区着手,创立了纱厂。

与一般商人不同的是,张謇秉持着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他将修齐治平的理念转移到实业兴办上。他深信“天地之大德曰生”,即要让大多数人都能过上基本的生活。他将自己的纱厂命名为“大生”,象征着为广大民众谋生的决心。

大生纱厂的创立历程充满坎坷。1899年,张謇历经艰难筹资后终于开启了生产。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经营策略的得当,大生纱厂历年均获厚利。从1901年到1913年,他在南通海门地区陆续兴办了一系列企业,形成了以大生棉纺织工业企业为中心的企业系统。

张謇的商业帝国不仅限于纺织业。他还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同仁泰盐业公司、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等多达22家企业。他的企业系统在1918年至1921年间实现了快速发展。高额的利润让他加快了扩张实业的步伐。

张謇还致力于扩充金融业和服务业,包括淮海银行、延生堂店以及南通绣织局等。他的农垦企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到1920年,他已开办16家垦牧公司,投入大量资本,开垦了大量土地。

当张謇的经济事业达到顶峰时,他对城市地方的投入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以通州师范为中心,建立了包括高等教育、普通中学、小学等在内的完善教育体系。他还建立了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等社会福利设施。

张謇的实业兴办计划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工、农、商并举,二是企业办社会。经济史学家吴承明对他的评价是:“张謇以大生为中心,形成了包括炼铁、机器、油脂等多种工业在内的‘南通实业’体系。”他以儒家精神为主导,将企业与社会福利紧密结合。

总体而言,张謇的商业成就与他“儒而谋商”的理念密不可分。他的事业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那个时代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的洪流中,张謇以其独特的商业智慧和儒家精神为近代社会的过渡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