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的密度是多少


近期,玉石行业的直播间中,掀起了一股用测密度法来判断和田玉优劣的潮流。众多和田玉爱好者纷纷追捧,主播们也将密度概念渲染得充满玄学色彩,仿佛成为了专业人士的必备工具。他们根据密度数据的细微变化,直接断定玉料的品质、好坏及真伪。

那么,密度真的如此神奇吗?和田玉的密度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密度与玉料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为何关注和田玉的密度?

这里的密度分为物理上的固定数值与上手的压手感两种情况。和田玉的物理数值密度在2.95kg/m³至3.17kg/m³之间。直播间中,流行着只要测得石头密度在2.95kg/m³以上,便断定其为和田玉的风气。在我看来,这样的判断过于片面。

重视密度也源于收藏界中的“密度为王”的观点。藏家在收藏过程中,会先通过手感掂量石头的压手感,再观察其结构分布的紧密程度。

如果玉石轻飘飘,不压手,视觉上肉质松散,那么对其真实性就会产生疑虑。

曾有高手在珠宝展上凭借“掂石头”的绝技捡漏。商家误将海蓝宝当作托帕石出售,这位高手一掂便感觉不对,当场买下宝石,成功捡漏。这样的故事在市场上并不鲜见,密度似乎已经成为珠宝玉石的重要检验标准。

密度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从鉴定的角度来看,任何品类的珠宝玉石需要考量其光学特征、折射率、主要成分及密度等多项数据。这些数据需要通过专业的测量仪器进行测量。

鉴定与道听途说的“经验”不同,其专业之处在于此。

密度并非

“密度”只是众多测量数据中的一项。专业机构的鉴定需要多项数据标准都满足,才能判断玉石的身份。换言之,鉴定东西的身份是一个度的考量,不能仅凭一项数据就随意判断。

例如,判断和田玉时,需考虑其主要成分为透闪石、密度、折射率等多个要素同时满足,才能断定是和田玉。

关于品质的衡量,不能仅以密度为唯一标准。

人们常说的密度好、硬度高、细腻度好等描述,其实涉及了玉石的多个方面。虽然从逻辑上看似合理,但实际上细腻度和密度之间存在差异。玉质的细腻度分为颗粒细腻度和结构细腻度。

细腻度的探讨

颗粒细腻度指的是玉质内颗粒分布的大小。籽料、山料、俄料和青海料的差别主要在于细腻度。籽料的颗粒相对较小,因此拥有更好的油润度和手感。

而结构细腻度则指的是玉石内部的云絮结构。不同种类的玉石云絮结构各异。细腻度不仅与颗粒大小和云絮结构有关,还与其他因素如内部交织度、排列等有关。

将密度作为判断和田玉的唯一标准是片面的。仅凭密度来判断玉质的好坏是不够全面和谨慎的。

下次若有人只谈密度来评价玉石时,你可以提醒他们:“这样的判断太过片面了。”

我是从事和田玉行业长达30年的卫喜珍,欢迎您与我一起欣赏国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