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适合多大人看 墨菲定律这本书好吗
当回首过去的2019年时,有网友在“一个字形容你的2019年”活动中选择了“难”。这种感受或许是很多人的共鸣。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感到“难”是很正常的,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有效解决这些困难。
为了寻求解决之道,我翻阅了一本充满智慧的书籍,想借此机会推荐给你。
这本书你或许听过——《墨菲定律》。其核心观点是:你越害怕出错,问题就越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体验几乎每个人都有过,比如上课时越不想被老师提问,结果偏偏就是你被叫到。再比如,越担心家长发现自己的小秘密,反而更加容易被揭穿。这样的现象,正是墨菲定律所揭示的。
在心理学的领域中,墨菲定律属于“认知类”的心理学常识。书中还介绍了其他几个同类常识,例如框架效应、路西法效应和蝴蝶效应。虽然蝴蝶效应较为知名,但对后两者的了解或许会比较有限。这也正是本书吸引人的地方,它不仅填补了读者在心理学基础知识上的空白,也增加了对心理学的兴趣。
《墨菲定律》从五个方面的心理学常识展开分析,包括“认知类”、“心理学人格实验类”、“思维精进类”、“潜意识类”和“社会知觉类”。每个方面都细分为多篇文章,专注于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解决。这些平时看似无解的困惑,读后让人恍若醍醐灌顶,原来因果关系总是紧密相连。
在这五个方面中,我选取了几篇文章,分享一些有趣的观点和见解。
I、认知类
关于“认知类”的墨菲定律,我还想提到另一个概念——框架效应。在日常交流中,我们的表达其实是一个框架的构建。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不当的表达呢?关键在于减少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虽然许多人声称喜欢坦诚的人,但在我看来,过于直白有时只是个人的自我宣泄,并未顾及听者的感受。直率也需把握分寸,过于直言不讳可能会引起反感,甚至被指责情商不足。
II、潜意识类
接下来谈谈“潜意识类”。我想用“斯德哥尔摩效应”来解释女性在遭遇家暴时为何不选择反抗。这个效应指的是受害者因长期与加害者相处,逐渐对其产生病态依赖。那些施加暴虐的加害者偶尔表现出的善意,反而使受害者形成一种扭曲的情感依恋。打破这种依赖的唯一途径是什么?随着宇芽事件的出现,许多女性被告知,家暴一次即是无数次,绝不要抱有改变的幻想。只要经历过一次家暴,就应当勇敢站出来揭露加害者,以保护自己免受进一步的伤害。
III、心理学人格实验类
在“心理学人格实验类”中,德西效应对于父母育儿有重要的启示。这一效应提醒人们,在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的情况下,反而可能导致工作动机的下降。简单来说,很多人小时候都会经历父母用奖励激励学习的情况。当这种奖励突然消失,孩子们往往会失去学习的动力。正如德西效应所警示的,过多的物质奖励只会削弱孩子内心对学习的热情。父母不应将过多精力放在物质激励上,而应关注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兴趣。
IV、思维精进类
第四方面的“思维精进类”中,飞轮效应提醒那些有拖延倾向的人:越是自己不愿做的事情,越应当提前着手。既然最终都需要完成,那就应趁早下手。尤其是那些耗时较多的任务,更应优先处理。就像推动一个巨大的飞轮,刚开始时很费力,但一旦动起来,推动的难度便大为减轻。
V、社会知觉类
我想谈谈“社会知觉类”,推荐“首因效应”。这一效应的好与坏并存,通常第一印象会左右人们的判断。这个效应提醒我们在展示自己时要尽可能做到最好,但也要警惕第一印象可能不准确。毕竟,人是会变化的,不能单凭外表或第一次见面的表现来评判一个人。对此,我们应在考察他人时多花些时间,避免草率下结论。
以上便是书中所探讨的五个主要方面,分别是“认知类”、“心理学人格实验类”、“思维精进类”、“潜意识类”和“社会知觉类”。相信经过深入阅读后,读者一定能获得不少启发。
阅读书籍的意义在于指导生活,帮助读者将所学应用于实践,真正受益于此。对于《墨菲定律》这样的书籍,目标在于为人们解惑。只要清楚了“飞轮效应”的内涵,自然也能意识到拖延的严重后果。这种拖延可能使本应轻松解决的问题变得复杂化。若不能将书中的理念活用到生活中,最终仍会让自己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