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性团队的八大特征


人类自古便善于运用隐喻,尤其偏爱以动物为载体。在众多动物中,狼因其独特性格,常被用作隐喻的象征。的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丰富多彩,如杰克·伦敦笔下的野性呼唤,蒲松龄笔下的狡猾之狼,以及姜戎描绘的凶猛团结的狼群。这种隐喻不仅仅停留在文学层面,也深入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狼性文化”为例,这一概念近年来在企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热点。在企业奋斗中,它强调“敢打敢拼”的精神和“服从集体”的原则。这种文化一方面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因其对员工身心的倾向而备受争议。我们对于狼的理解,似乎更多地聚焦在其“凶狠”与“团结”的一面。

任何隐喻的使用都会遮蔽其对象的丰富性。从哲学家的视角观察,狼性并非只有一种解读。狼身上展现出的不仅有“不懂算计”的美德,更有一种原始而纯粹的生存哲学。但我们在运用“狼性”这面镜子映照人性时,或许了人类的傲慢:我们习惯于将世界的中心视为己身,为其他物种打上标签,并以此作为理解人类世界的隐喻。

《新京报书评》的“动物的修辞”专题中,深入探讨了狼性文化的多重含义。狼在企业界获得了一种“文化”的象征意义,成为追求成功的代名词。许多企业研究者和实践者认为,华为等企业的成功,正是得益于“狼性文化”的实践。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商界原则,却与狼在人们心目中的鲜明特点息息相关。

例如,《狼图腾》一书的出现,引发了一阵“狼文化”的热潮。狼的勇敢、凶狠与团结被总结为“狼性文化”的精髓。企业在推行“狼性文化”时,有时却忽略了员工的个人尊严,产生了内部张力。这种隐喻的使用上的,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批评。

在哲学家眼中,狼性有着不同的面向。比如,马克·罗兰兹通过观察他驯养的狼——布朗尼,发现了一种不精于“算计”的特质。这种特质让人反思许多哲学上的基本预设,比如关于社会契约论的解释。而在这个由契约规制的社会中,是否存在一种不依赖于“算计”的、由狼性驱动的订立契约的基本理由?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罗兰兹的观察也让我们意识到,“狼性”这面镜子可能映的是人类的傲慢。我们给予其他物种一个属性并将其作为广泛使用的隐喻时,可能正是这种傲慢的体现。关于什么是“狼性”,不同的视角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无论如何,“狼性”这面镜子所映的深层人性值得我们深思。

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哲学家对“狼性”的理解都各有侧重。凶狠、勇敢而团结的狼性与不精于欺骗与算计的狼性究竟哪一种更为准确?或许对于动物的隐喻来说真正准确的诠释在于对诠释保持更多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