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为什么疲劳又为什么悲愤
肖邦的生命之旅在巴黎旺多姆广场的二楼划下句号。这位旅居法国多年的波兰作曲家,在年仅三十九岁的青春年华因病辞世。医生在微弱的视着肖邦苍白的脸庞,他轻声回应着医生的询问:“不了。”这是他最后的言语。那些如舒伯特、莫扎特般的音乐天才,也都早早地折在了风华正茂的岁月里,令人扼腕叹息。
肖邦的离世广为人知,但他的病痛却鲜有人关注。艾伦·沃克的新书《肖邦传——生平与时代》为我们详细讲述了这一故事。作为文化史家、音乐史家以及钢琴演奏家,沃克巧妙地将肖邦的生平与作品紧密结合,让普通读者也能深入领略。而肖邦与乔治·桑的情缘纠葛则是故事中的另一主线。
早在十九世纪头十年,肺结核便在肖邦的家乡波兰肆虐。当时的中欧,五分之一的人口遭受病痛折磨,肖邦家的六口人便有三人在病魔手中失去生命。马略卡岛的旅行是肖邦生活中的重要篇章,但旅行背后的艰辛和病痛困扰让人心痛。房龙在《音乐的故事》中提及的这段经历,令人对肖邦心生怜悯。为了寻找疗养之地,乔治·桑选择了马略卡岛作为蜜月目的地,然而岛上的生活并未如预期般美好。阴冷的天气、病情的恶化让两人备受煎熬。乔治·桑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场景与真实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让人对这段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
乔治·桑与肖邦的关系在病痛与爱情的交织中变得更为深厚。作为情人、照料者,乔治·桑的角色逐渐转变。在马略卡岛上的日子虽然艰难,但乔治·桑对肖邦的关怀无微不至。尽管外界的指责和误解不断,但乔治·桑对肖邦的深情厚意不容置疑。她为他安排了舒适的居住环境,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甚至在艰难的路途中陪伴他往返于巴黎和诺昂之间。即使在外界看来他们的关系充满波折和混乱,但乔治·桑对肖邦的帮助和支持始终如一。
即便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肖邦的身体状况日渐恶化,但他的音乐才华却仍然熠熠生辉。他创作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如降b小调和b小调奏鸣曲等。乔治·桑对他的音乐评价极高,认为他的音乐才华无与伦比。在肖邦生命的最后时刻,乔治·桑的陪伴和关怀给了他最后的慰藉。虽然两人的友情最终因乔治·桑的决绝而破裂,但在肖邦的生命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得知霍乱肆虐巴黎的消息后,波兰诗人塞浦路斯·诺尔维特前来探望肖邦的情景也令人动容。最后时刻的瞻仰和葬礼都展现了人们对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敬意和怀念。乔治·桑在临终前的呼唤则引人深思对生命的无限留恋和渴望或许是每段离别之际最大的悲哀和最珍贵的体悟。(本文的原题为《肖邦之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