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放久了为什么会坏


小狮子一直提醒着大家要养成优良的电脑使用习惯,不仅仅是在系统应用层面上注意,平时硬件的使用也需要多多留心。昨天,小狮子的老同学急匆匆地跑过来,说他的硬盘出了些问题。这让小狮子想到了,有些人使用电脑的方式相当“简单粗暴”,不出现问题才怪呢→_→。那么今天,小狮子就借着这个机会,和大家详细说说硬盘损坏的一些常见原因。

相信很多朋友在购买新电脑产品后,都会非常小心地呵护: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许多人可能会开始逐渐“放纵”自己,不再那么小心翼翼(日常感叹:你们的变化真快呀,哈哈)。特别是机械硬盘,由于其工作原理和特点,更容易出现问题。

现在大部分的机械硬盘都配备了S.M.A.R.T智能侦测技术,可以提早预警可能出现的故障,方便用户备份数据。这只是针对正常使用的情况。如果用户的使用方式不当,比如以下情形,故障的出现可能是突然的、无法预测的。

首先要注意的,是开关机时的电源问题。现代电脑的ATX设计虽然方便了我们日常开关机,但在关机过程中要完成一系列的关闭程序操作。有时因为操作系统或是主板设计等原因,在关闭应用程序后直接切断电源可能会出现死机情况。此时硬盘的复位动作尚未完成,强行切断电源可能会导致硬盘物理受损。比如有些朋友会直接按插排上的总开关按钮强行关机(别以为这样的小操作没关系,这样的朋友真的不少)。如果在软关机过程中遇到死机情况,正确的做法是按下主机重启(RESET)键,让系统重新启动后再正常关机。虽然听起来有点麻烦,但这可以确保硬盘安全复位。

另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分区的误操作。这也是很多新手经常犯的错误。现代Windows系统支持各种硬盘格式,分区软件可以轻松调整分区大小、格式等。但对于新手来说,这些操作需要特别谨慎。虽然分区错误不属于硬盘物理故障,但如果不慎操作出错后未经思考就进行“恢复”操作,可能会导致分区引导区和分区表混乱无法识别。如果没有备份这些数据,可能需要进行低级格式化。低级格式化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因为对分区误操作导致新硬盘无法使用的例子屡见不鲜。小狮子建议无论是老手还是新手,在对硬盘进行敏感操作前务必备份好分区表和引导区数据。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多咨询有经验的人或者找专业的教程学习。毕竟硬盘里的数据是无价的(你是不是还没买SSD呢?→_→)。

以上两点是常见的硬盘损坏原因。虽然不会立即出现故障,但长期这样使用硬盘的损坏机率非常高。比如你今天使用正常,随意关机后第二天开机却发现系统找不到硬盘了。所以请大家对照自己的使用习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想办法解决,那样往往会让你手忙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