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古装发型简单发型
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描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垂髫,正是对孩童形象的生动描绘。垂髫,代表着孩童天真无邪的头发状态,也象征着孩童本身。自古以来,头发在古人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视其为身心之象征。曾有一种刑罚名为髡(kūn),即将头发剃去。如《三国志》陈寿注所载,曹操因战马农田而自罚,他选择割发代首,以示对自己过失的深刻反省。
历史长河中,孩童的发型也随着时光流转而变化。让我们来探究古代孩童发式的奥秘。
古籍中提到的“方羁丱”与“丱羁”,均是童年时代的代名词。而关于“羁”字,源于马具的描述。《说文解字》解释为“马落(络)头也”,即为马头上的束缚之物。而在《礼记·内则》中,提及孩童出生后的发式习俗。
婴儿出生三个月后,会选择一个日子进行胎发剪裁仪式。男孩常在头顶囟门两侧留有如两角般的头发,称之为“角”。而女孩则是在头顶留下十字形的头发,状似马笼头,称其为“羁”。此习俗在许多地方至今仍有所保留,被称为“剃百日头”。
再来说说“丱”字。此字在《说文解字》中并无记录,但在《字汇》中解释为:“束发如两角貌”,描绘的是孩童头发束起的样子。而总角、两髦等词汇也与孩童的发型息息相关。这两髦便如我们今日所见的刘海,是头发自然垂下至眉梢的发式。
《诗经》中的描述也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孩童发型的线索。如“总角丱”,便是将额前头发扎束成两个角的模样。而“卝”字与“丱”在发辫的意义上有所关联。
对于古代孩童的发型演变情况,我们可以简单总结如下:
1. 角羁时期:为婴孩时期的发型,保留胎发。
2. 垂髫时期:头发自然下垂,不束发,大约对应学龄前儿童。
3. 总角时期:头发长到可扎束时,通常为小学阶段的孩童将头发扎成两个角的模样。
4. 束发时期:将头发束成发髻,标志着孩童成长为成童阶段。
在古代典籍《大戴礼记·保傅》中描述了孩童成长的过程:“束发而就大学”,意味着在完成束发仪式后,孩童将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谷梁传》中也提到了成童的年龄问题,虽然有不同说法,但大多认为这一阶段是在少年到青年时期。
这些古时的习俗与描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古代孩童成长的画卷。每个阶段的发型变化都蕴时代的气息与文化的传承。
古代少儿发型演变图示(此处可附图或留白供读者自行查找相关资料)
通过这些知识的探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习俗,更能感受到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