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


自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后续工作的重点已转向如何持续关注并帮助脱贫人员,以及如何进行分层分类救助。

在2024年12月30日召开的全政工作会议中,已明确提出未来将制定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和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旨在持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使低收入人口帮扶工作进入新阶段。

为明确界定低收入人口范围,民政部等单位在2023年10月制定了相关意见。该意见明确了低收入人口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为民政部门主导的帮扶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过去几年,学术界对如何使帮扶工作回归常态化状态进行了广泛讨论。笔者认为,将低收入人口帮扶工作回归到民政部门是实现常态化帮扶的核心体现,有利于减轻基层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在实施基层减负的过程中,虽然各部门都在做类似的工作,但存在职能重复和交叉的问题。2024年底的民政工作会议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工作指明了方向,即由民政部门主导。这为防止返贫监测工作带来了明确的减负信号。

依托民政、教育、、等大数据,可以有效地进行低收入人口的识别和甄选。利用民政、村民小组长等基层体系,可以完成补充性识别与筛选工作。

关于低收入人口的认定办法和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文件给出了方向性的指导。在认定过程中,应考虑到地方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省(区、直辖市)设定自身标准的空间和权力。在核对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时,应突出对那些面临突发严重困难和刚性支出过大的家庭的经济状况核对与帮扶工作。

全国多地已经开始启动防止返贫帮扶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衔接并轨工作。这种整合性尝试旨在理顺防返贫帮扶与低收入人口帮扶的关系,减轻基层负担,提高工作质效。

低收入人口的认定是帮扶工作的前提。完成认定后,根据低收入人口及其家庭出现的具体问题和领域,多元的职能部门可以相应地启动相关的帮扶工作。这样既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帮扶工作,又能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

新阶段的低收入人口认定工作将实现城乡一体的认定与帮扶工作。这将使农村进城务工或突发困难的农村人口能够在城市便捷地完成相关认定工作并获得帮扶与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