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详细资料介绍)

在文学的众多体裁中,唐诗宋词元曲始终被人们所津津乐道。提及词这一体裁,往往人们会认为宋朝的词作相比唐朝有着更为卓越的表现。这种说法并非绝对。就如词牌名《渔歌子》而言,唐朝和的填词之技,便在后世中独树一帜,其影响力甚至远播至当时的日本,令嵯峨天皇亦为之赞叹不已。
《渔歌子》这一词牌名,源于唐教坊的曲调,由和首创。起初为单调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五代至宋的演变,这一词牌的形式渐趋丰富,有时甚至演变为双调,并更名为《渔夫》《渔父乐》、《渔父词》等。在宋朝,众多词人以此为题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不乏佳作。
让我们一同领略《渔歌子》这一词牌的魅力所在,沉浸在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感受那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渔夫生活。
唐·和的《渔歌子》便是其中佳作之一。
西塞山前白鹭飞翔,桃花盛开,流水潺潺,鳜鱼肥美。青箬笠下,绿蓑衣中,即便斜风细雨也不愿归去。
南唐李煜、宋苏轼以及清纳兰性德的《渔歌子》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南唐·李煜的词中,浪花千里如雪,桃花默然绽放,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一壶酒,一竿身,如此自在的生活令人羡慕。
宋·苏轼的《渔夫》组词共有四首,虽各篇独立成篇,但合起来又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神宗元丰七年,被贬黄州的苏轼见沿河百姓生活艰辛而作此词。
清·纳兰性德的词中,收起钓竿时落日映红了江面,秋风似乎在为剪下的芙蓉而叹息。人影淡淡,水色蒙蒙,那悠扬的笛声仿佛融入了芦花之中。
面对这四首风格各异的《渔歌子》,各位或许都有自己心仪的作品。然而在我看来,和笔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似乎更胜一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