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为什么要布置作业
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不远万里来访,一见面就急匆匆地询问我:“你家电脑在哪里?”我指给他后,他立刻专注地操作起来。我好奇地问他原因,他苦笑说孩子学校的老师要求通过网上注册。
另有一次,在网上通过QQ传文件给朋友时,对方表示其实很少使用QQ,主要是为了孩子上学方便,因为老师建立了QQ群,时常发布重要通知。
还有一个朋友的小孩刚上小学。这位朋友尊重孩子的天真本性,没有在学龄前强行灌输文化知识。孩子进入小学后,发现老师讲课基于家长已预习的前提,速度飞快,内容相对简单,孩子一时难以适应。家长们不得不承担起课后辅导的责任。
这些现象并非孤例。如今,老师通过QQ群、微信群、电话或短信向家长布置预习、听写、签字、劳作、手工、作文等任务的情况屡见不鲜。有人戏称,老师不仅要给孩子布置作业,还要给家长布置作业,不仅要检查孩子的作业,还要检查家长的作业完成情况。
这让我想起那个纯真的80年代,那时的成绩是老师的责任,预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老师上课不会基于家长的预习来教授。即便需要家长帮助的作业,也大多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实际上,老师给家长布置作业的做法并不合理。
尽管学校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也只是孩子教育的一部分,需要家长配合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品格与道德方面,家长的言传身教的作用远大于学校的灌输。在文化教育方面,要求家长辅导孩子并不合理,因为文化教育应该是学校的职责。
现实情况是,孩子从早到晚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教学计划。在减负中,低年级学生更是无需在家学习。
这种做法对家长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内容已经需要一定的思考和逻辑转弯。家长们素质各异,有些能解决问题,但有些则可能力不从心。要求家长辅导、帮助孩子预习已带有不公平的意味,对于文化素质不高的家庭来说尤为明显。
在教学规范上并没有对家长有强制性义务的规定,但对老师的教学内容有具体的要求。即使家长不配合,老师也有义务完成教学任务。
家长们其实对此多有微词。学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社会分工的需要,如果家长能包揽所有学习任务,那还要学校做什么呢?但现实中,很少有家长敢于对此提出异议。
这不难理解。老师,尤其是班,虽然实际权力有限,但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质,他们仍拥有很大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在班级这个小社会中表现为可以调动各种资源。比如安排座位,这是一项有形的资源调动。老师的表扬或批评、甚至一句话,都能影响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虽然极端情况很少,但确实存在。
老师尤其是班成为班级中的核心人物,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更为明显。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学生有了意识,老师才逐渐退居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教育管理应对班级这一特殊社会中的资源进行研究并建立规范来约束老师的行为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限制老师向家长转移工作甚至进行各种利益诉求的能力是必要的措施之一另外技术层面上也应该审慎联系不必过于紧密的持续不间断的接触反而对家长构成压力和困扰比如说只需通过常规渠道比如手机拨打即时通讯即可完成日常情况的通报与联络以此降低老师的影响力减轻他们的负担以及诉求的强度从而实现更为和谐的合作关系从而营造一个更为和谐的育环境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也让家长和老师们得到更多的自由与空间与支持同时也保护了家庭的独立空间与孩子的发展环境解决了根本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