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夜上受降城闻笛写法(详细资料介绍)

夜行受降城,笛声闻
唐代李益创作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如雪,受降城外的月光白如霜。
那无名的笛声何处吹来,一夜之间,征人的思绪尽归乡。
李益,一位声名远扬的唐代边塞诗人,擅长创作七言绝句。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江南曲》等。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在月光下显得洁白如雪。而受降城外的月色,如秋天的寒霜般清冷。
在这寂静的夜晚,不知从何处传来了悠扬的笛声,那戍守边疆的将士们,整夜都在深深地怀念着故乡。
【创作背景】
当诗人李益抵达灵武,投效于朔方节度使崔宁麾下时,写下了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
【赏析】
此诗深情描绘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通过刻画受降城池中孤寂的夜色和哀怨的芦笛声,强烈地抒发了戍守边疆的将士对远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真挚动人。受降城是唐朝抵御突厥和吐蕃侵略的前线。
“回乐峰前沙似雪”与“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是诗人在城池之上看到的月光下的景象。前者描绘了回乐峰东面的沙地,在月光照耀下如同积雪一般;后者则描绘了城墙外的天地间被一层如霜的洁白月光所笼罩。
随后,“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句描绘了夜风中传来的芦笛声。这声音带着无尽的凄凉与悲伤,将出征戍边的将士们的心弦深深触动,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的乡愁。这寒气逼人的月光、积雪般的沙地,共同营造了一个令征人思念家乡的典型环境。
“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其中的“尽”字充分表达了所有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本诗从眼前的景色写起,再写出听到的声音,最后直接抒感,形成了完美的铺垫与呼应。
全诗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以及情感的层层递进,展现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诗人运用想象与情感转折的手法,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思乡之情的艺术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