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以暴制暴的例子
《道德经》第八章,深入哲学的核心,阐述了特有的“力量”,经过数千年的印证,证实了其高效且实用。
这种智慧与生灵本能背道而驰,常规思维,独树一帜地成为古代哲学的瑰宝。它如春雨般默默滋润了华夏数千载,其智慧之深邃,其光彩之绚烂,令人叹为观止。
那么,《道德经》第八章究竟传达了怎样的信息呢?
善良之人,如水之特质。何以为此言?水无私心,流经之处皆能惠泽万物,不与万物争锋。即使处于人们不愿涉足之地,水依然坚守其道,因此与“道”最为接近。
善良的人亦复如是,无论身处何地,皆能助人一臂之力,心胸宽广沉静,待人真诚友善且无私,言而有信。治理者若能如此,定能治理得当。做事时善于做自己擅长之事,并善于把握时机。如此之人因不争而自然无过,故无怨尤。终将成就大事,为最厉害之人。
与西方的思维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西方人风格直接了当,社会亦鼓励此种态度,因此人们从小便展现出强烈的自信,言辞中常流露出满腔热情,认为此乃自我激励之根本。
古希腊哲学的影响下,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强烈,对世间万物的认知充满热情。如苏格拉底的名言所讲:“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等哲学家的观点认为道德中产生的快乐为至乐。
相较之下,道家思想强调不争、顺其自然、与万物相通,以达到人的最高潜能。若此种思想为苏格拉底所见,或许会认为其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
过于直率的追求可能最终导致自我伤害。从古希腊文明的衰落中亦可看出,过于追求真理可能经不起历史的考验。
如今西方社会依然秉持“知识论”的思维习惯,受到苏格拉底等的影响。他们在国际事务中展现出的态度便是例证。他们崇尚“以暴制暴”,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相反,人并不认为这种是真正的强大。我们信奉《道德经》第八章所述的“上善若水”的道理。如水般柔和、善良,自然能变得强大无比,无人能伤其分毫。
人讲究顺应自然,强行往往适得其反。我们在国际关系中不会采取制裁等强硬手段,这并非我们的文化所倡导。
《道德经》第八章向我们揭示了“强悍”的真正内涵。若能如水一般无欲无求、无私无我,便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西方关于“强悍”的观念可能使人变得暴躁、违背自然规律,最终导致自身受伤。当认为自己通过强硬就是强悍时,可能正在伤害自己。相反,保持如水般的心态,与世无争,才是成为强者的真正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