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极舞第三套迎春接福


今日之文分享,是“福”字的研究纪实。

“福”字的金文形象如下:

其字为会意兼形声字,金文所描绘的是双手捧着酒樽,献于祭台“示”前之景,此乃祈求神祖庇佑与赐福之愿。随时间流转,篆文简化了形态,保留了“示”作为部首,加上“畐”作为声符,同时涵义也得以保留。后经隶变,楷书便定型为“福”。实际上,“福”字乃是由“畐”字演化而来。

“畐”字,最初为象形字,仿自“腹”字初文,上部分似人之头,其内之“田”犹如人之腹。而其中间之“十”,有充盈之意,故“畐”也蕴含腹满之义。

“福”与“富”二者互为呼应,体现了家富则有福之观念。从本质上讲,“福”指福气、福运,与“祸”相对立。

其字源演变历程如图所示:

在《说文解字·示部》中,“福”字被解释为:“福,祐也。从示,畐声。”此言其本意为神祖之庇佑。

“福”字涵义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初时主要指①神祖之庇佑,如“周公皇祖,亦其福女”。而后,“福”又代表富贵寿考齐备,即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这涵盖了长寿、富裕、健康安宁、良好品德及善终等意义。

“福”还引申为满足感的生活或环境②,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亦指③享幸福生活之命运,如“秦氏拉着凤姐儿的手,强笑道:‘这都是我没福。’”

除此之外,“福”还指④祭祀所用之肉品,如“今夕君梦齐姜,必速祠而归福”。“福”字还有⑤特定用法,如旧时妇女行礼之姿。

《康熙字典》对“福”字之解释如下:

“福”,在《康熙字典》中古体为畗,其意有四:一为佑、休、善、祥;二为富;三为祭祀胙肉;四为同。

一者指一切美好事物之完备。二者指财富、财产。三者指祭祀时所用之牲肉。四者指相同、一致、和谐。

《康熙字典》还提及了“福”字的其它用法,如州名⑥指福州;姓⑦如元朝忠臣福寿;以及异读⑧藏也。

总结来说,“福”字在古代读音多样,现今常用读音为fú。

字形异体如下:

“福”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