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已读变成已送达
近日,一则关于微信是否将显示“已读”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此事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引发公众的诸多讨论。来自腾讯微信团队的官方回应也及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放心,没有‘如果’。”这一表态无疑给广大微信用户带来了安心。
回顾邮件时代的“已读回执”,这一功能曾是确认信息送达与接收者查看邮件的有效方式。随着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已读”功能的出现却给现代人带来了沟通上的压力。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一功能甚至可能成为人际交流中的心理负担。
早些年,黑莓推出的BlackBerry Messenger就实现了送达与已读回执的功能。时至今日,仍有部分工作场合使用的软件如钉钉、企业微信等设有此功能,旨在提高工作效率。在广大用户中,对于“已读”功能的看法却是褒贬不一。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和QQ这两款拥有庞大用户的软件至今尚未推出“已读”功能。或许这是基于对用户需求深刻理解的谨慎之举。在2020年的一次腾讯QQ官方投票中,尽管提出了关于是否希望QQ推出已读功能的议题,但大多数网友表示反对。显然,广大用户对这一功能的态度并不统一,这也是微信团队在功能设计时需要慎重考虑的重要因素。
尽管如此,微信仍为用户提供了其他交互体验的功能,例如显示“对方正在输入”的状态。这一功能充分考虑了用户的知情权和沟通效率,同时兼顾了用户的心理感受。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开启此功能,体现了微信团队对用户体验的细致关怀。
总体来看,微信团队对于功能的推出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不仅考虑功能本身的实用性,更重视用户的反馈和感受。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也是微信能够持续赢得用户信任和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