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为什么小声说话嗓子累(详细资料介绍)

前几天,在高铁上,坐在我后座的孩子一直大声播放动画,声音大到整个车厢都为之侧目。我试图忍受,但怒火逐渐累积,于是我温和地提出借用他的耳机。他的母亲却一把推开我,称小孩戴耳机会伤耳朵。
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看电影时,旁边的人高声讨论剧情;在地铁或公交车上,有人公放音乐或视频;走在路上,有人刷抖音并大声外放,一边刷还一边大笑。这些行为不仅显得素质低下,还非常令人讨厌。
正如梁实秋所说:“一个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的确如此,在公共场合,每个人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人会小声说话,而有的人则会大声喧哗。音量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
声音也是判断一个人的重要依据。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当我们初次见到一个陌生人时,总会先听到他的声音。那些低声细语的人,给人一种温和有礼的感觉;而大声喧哗的人,则可能让人产生不良印象。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私人空间效应”,我们的身体周围有一定的空间,对待越陌生的人这样的空间就越大。当他人越过这个空间的边界时,我们就会感到不适。除了身体需要私人空间,声音也需要。那些无视他人、大声吵闹的行为,其实已经侵犯了别人的私人空间。
音量也代表了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综艺节目《声临其境》中,嘉宾们用自己的声音为经典电影重新配音,让人印象深刻。虽然每个人的嗓门大小不同,但我们可以通过控制音量来避免影响他人。能降低音量说话的人,往往是严于律己的人。
蔡康永曾说:讲话时最好自觉地降低音量,不仅是因为太大声会吵到别人,更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音量都控制不好,会让别人质疑其各方面的能力。生活中,有些人总是靠大声说话来装腔作势,而真正有实力的人,根本不需要抬高音量来获得认同。
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压低声音,控制自己的音量。在公共场合,我们应该留意自己的音量是否过大,以免给他人带来不适。松浦弥太郎曾写道:“成年人应该注意保持安静。”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更要注重礼貌。
压低音量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我修养的体现。我们不需要声势浩大,控制自己的音量才是最强大的气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音量问题,尽量做到不影响他人。这是一种基本的修养,也是最高级的层次。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压低音量,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