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说到做不到
家长们带着小孩来到心理门诊,常常会倾诉他们的困惑和抱怨:“孩子总是说得很好,最后却做不到!”、“他很多时候都答应得好好的,到最后关头却又食言。”、“好不容易看到孩子有所改变,坚持没几天,又恢复老样子。”这些话语充满了家长们的无奈和焦虑。
对于家长们来说,孩子的言行不一确实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究竟是心理问题还是品德问题?是治病还是严管?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说到做到”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而非简单的品德问题。
孩子要“说到做到”,并非易事。目标的合理性至关重要。一个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大目标,往往注定会失败。家长要帮助孩子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让孩子在努力后能够感受到成就感。
面对意外和变故,孩子需要具备随时应变的能力。计划往往无法预见所有的困难因素,当孩子遇到意外情况时,是否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和行为,就成为能否“说到做到”的关键。
除了能力和目标的问题,孩子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例如,“学校恐惧症”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孩子在最后时刻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躯体不适或恐惧情绪,导致无法履行之前的承诺。对于这种情况,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并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方法。
在帮助孩子实现“说到做到”的过程中,家长还需要注意自己的情绪管理。面对孩子的“屡教不改”,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学会让自己的情绪先稳定下来,以更冷静的态度去理解和帮助孩子。
我们还要避免一厢情愿地为孩子好,最好邀请孩子参与决策。很多时候,父母容易为了孩子好而替孩子做决策,这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对抗行为。我们要认识到,具备某种能力并不意味着必须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有意愿才是最重要的。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而非仅注重结果。很多孩子厌学并不是因为讨厌学习本身,而是因为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期望太高又达不到预期,最终产生了逃避心理。家长应该让孩子体验到学习过程带来的乐趣,而不仅仅注重最终的成绩。
孩子的“说到做到”需要家长的理解、耐心和正确的引导。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合理设定目标、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注重决策过程以及关注学习过程而非仅注重结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实现“说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