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和鞑靼有何区别和联系


自朱元璋元朝后,残余的蒙元势力向北撤退,号称“北元”。为了彻底消灭这股势力,太祖皇帝朱元璋与永乐皇帝朱棣多次北伐,最终将其分化为瓦剌、鞑靼和兀良哈三大部落。

瓦剌部落主要位于蒙古高原西部,而鞑靼则位于东部,双方对立。兀良哈部位于现今外蒙古的西北,与鞑靼和瓦剌的争端较少。其中,鞑靼部是蒙元皇帝的嫡裔所在,瓦剌则在初期是一个小部落,趁蒙元衰落后逐渐壮大,成为能与鞑靼争雄的势力。

在永乐皇帝时期,强大的鞑靼部对明朝构成较大威胁。永乐皇帝在与鞑靼交战时,积极与瓦剌联系,争取其共同夹攻。鞑靼在永乐皇帝的打击下衰落,瓦剌随之崛起。明朝为遏制瓦剌过强,转而打击瓦剌,导致瓦剌衰落,鞑靼则再次振兴。

如此反复,明王朝始终未能消除蒙古对边境的威胁。自永乐皇帝后,瓦剌成为明王朝的最大威胁。在其巅峰时期,瓦剌在土木堡之变中击败明朝主力,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

之后,瓦剌首领也先沉溺酒色,最终被重新崛起的鞑靼部击败,瓦剌势力由此衰落。鞑靼部出现了有作为的大汗达延汗和俺答汗,他们统一了大漠南北,连兀良哈部也被其吞并,瓦剌则退缩至大漠西部。

在俺答汗的领导下,鞑靼在嘉靖时期对明朝边境造成极大压力,甚至逼近北。最终,在隆庆年间与明王朝达成和议。此后,鞑靼与明朝之间少有冲突。到明末清初,鞑靼首领林丹汗试图联合明朝对抗后金,但最终被清军击败后病逝,其部落归顺清朝。

同时期,瓦剌已为土尔扈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和和硕特部。其中,和硕特部和杜尔伯特部曾在顺治皇帝和乾隆皇帝时期接受清朝册封。土尔扈特部受准噶尔部,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却遭沙俄欺凌,后返回并得到乾隆皇帝的接纳。而准噶尔部在清廷的持续进攻下,最终在乾隆皇帝时期被彻底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