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东到哪儿西到哪儿
长城,是古代一项重要的边防设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楚国修建了名为“方城”的长城,这是对长城文化最早的记载。到了战国中晚期,多个主要的诸侯国如齐、魏、秦、赵、燕、楚等都大规模地开始了长城的修建。尽管秦国的长城修建相对较晚于楚、齐、魏三国,但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却远超过三国。
秦人虽在3000年前已在陇右立足,但在秦始皇统一之前,他们并未能完全控制整个陇右高原。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在渭水流域经营,最终突破了至渭水源头的洮河下游地区。
秦始皇在公元前215年派蒙恬修建了秦长城,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一道抵御外敌的防线。秦长城的西起点位于甘肃的临洮,这里有河流洮河注入黄河,成为秦国的西大门。
临洮是秦长城的起始之地,一条巨大的石龙蜿蜒于此,向东北延伸八百多公里,穿越甘肃、宁夏,直至鸭绿江。历史才子解缙曾作诗赞美:“长城只自临洮起,此去临洮又数程”。关于秦长城起始于临洮的说法,最早可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并在之后的历史文献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临洮古称狄道,位于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重要位置,自古以来就是西北的名邑和陇右的重镇。这里的居要为“狄戎”(西戎的一支)。在秦献公元年(前384年),秦伐西戎后设立了多个县,其中包括狄道,这些县都在陇山以西,合并成为陇西郡。
据专家考证,临洮境内的战国秦长城是在战国后期秦昭王时期所建,比秦统一要早半个世纪。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就有记载,当时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辖今西至洮河,东至陇山,即今陇南的大部分地区。在长城遗址上出土的板瓦、筒瓦等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其中一块长63厘米、大头宽53厘米、小头宽47厘米的瓦块是目前发现的最大一块秦瓦。
随着秦国的逐渐强大,在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72年间,秦灭义渠部族后进入渭河、洮河谷地,设置陇西、北地、上郡三郡。为了保护西部重镇狄道(今甘肃临洮)和秦都通往陇西的通道,修筑了穿越陇西、北地的长城。这段长城明显可见,走向清楚,从南坪望儿嘴到蜿蜒出境的窑店长城坡关门,途经多个乡镇,约45公里。虽然历经风雨侵蚀和人为,但依然展现着永恒的文化积淀和悲壮的历史气息。
秦始皇在公元前214年进一步修建了长城,巧妙利用地形构建防御工事。长城是一项立体的军事防御工程,包括城堡、墙垣、烽燧等相互有机配合,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长城也是智慧的结晶和秦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战国秦汉时期,甘肃的长城边防展现了的伟大气魄和集体智慧。其和平相处的边防理念被各朝代沿袭,起到了积极进步的历史作用。 (作者:刘居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