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红杏出墙的词语
叶绍翁,号靖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江湖派诗人之一。他留下的诗歌作品逾五十首,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游园不值》。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文如下:
游园之时应怜惜步履,以免踏破苍苔的痕迹。轻轻扣响柴扉,却长时间无人应答。
无法闭,一枝红杏已探出墙来。
熟悉《千家诗》的读者,对这首诗的耳熟能详,尤其是那脍炙人口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流传甚广。
如今每当人们提及这两句诗,或是仅听到“红杏出墙”这四个字,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一些桃色事件,不禁会心一笑。但这绝非诗人叶绍翁的初衷。
《游园不值》表面上看似是一首简单的游园诗,实际上它更是一首富含朴素哲理的“不遇诗”。特别是“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其隐含的文学张力和深刻的哲理。
这句诗之所以被“曲解”,正是因为其意象的潜隐性,可以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和想象。这也为明朝著名文人冯梦龙提供了改编的便利。
实际上,《游园不值》这首诗在南宋出版的《江湖小集》中,与现在通行的版本有所不同。原版的诗句如下:
游园时应当嫌弃鞋履在苍台上的印痕,多次敲门柴扉却大多时候不开。无法关闭,一枝红杏已探出墙来。
从早期的版本可以看出,诗中还隐两个人物——诗人自己和园子的主人。虽然园主人的形象并未直接出现在诗中,但第一句“应嫌”已经暗示了园主人的态度。
园主人不愿开门的原因,在于他对鞋履在苍苔上留下齿痕的不满。无论诗人如何敲门,园主人总是故意不开门。那么这背后又意味着什么呢?或许这个园主人是一个孤高自傲的隐士,不愿被访客打扰。诗人兴致勃勃地前去拜访,却吃了闭门羹。
如前所述,《游园不值》既是一首描绘游园的诗歌,也是一首讲述不遇的经历的诗。但与其他的访友不遇的诗不同,叶绍翁的这首诗并不像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或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那些诗人在访友不遇时,多是像《世说新语》中“何必见戴”的小故事那样,在柴扉之外望着空园子展开联想,借此表达洒脱之情。
然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最后两句却表达了更深一层的含义。他似乎在对园主人说:是无法关住的,就像那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来。
以“红杏出墙”来描写春色的诗句,并非只有叶绍翁一人所写。比他早一些的时代,或者与他同时代的陆游、张良辰也曾写下类似的句子,但都没有叶绍翁的诗句那样富有文学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