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梳子梳头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唐朝的发饰在我国古代独具特色,唐朝女性的发式华丽繁复,不仅仅是用簪子那么简单。
在唐朝繁荣时期,盛装打扮的女性常常喜爱梳高髻。为了打造这种高耸的发髻,义髻这种古代“假发”的作用不可或缺。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义髻就已出现。在唐朝阿斯卡纳张雄墓土了大量佩戴木漆制作的义髻,同时出土的还有纸糊的单刀翻髻,以及木头为底、麻布为衬、上覆丝线的螺髻。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许多女供养人梳的回鹘髻也是使用假发。
除了义髻,花钿在唐朝也得到了极致的发展。在各地出土的花钿中,有琉璃材质的牡丹花钿片,还有压印得非常薄的金钿。这些花钿通常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有钗梁,可以直接固定在发髻上;有的有孔,需要用发簪固定。由于花钿有时并不牢固,出行时经常有脱落的现象,这也催生了一种特殊的职业——“扫街”,专门在街上捡贵妇们掉落的花钿等珠翠。唐代仕女图中,女性经常佩戴各式各样的花钿,如张萱《捣练图》中女子乌黑的秀发上一圈花钿格外引人注目。
唐朝中晚期开始流行插梳。这个时期的妇女喜欢把梳子或梳篦插在头上。当时妇女所插戴的梳子或梳篦材料丰富,制作复杂,有金梳、银梳、玉石梳子、犀角梳等。中唐至晚唐时期,妇女非常喜爱插梳。唐代温庭筠的诗词中就有描述女子头上插梳的梳背。梳篦的插戴方式多样,有插一把的、多把的或满头都是的。中唐以后的插梳方法独具特色,敦煌莫高窟的供养人壁画中,妇女经常用两把大梳子上下佩戴插在头上,这种样式后来逐渐发展为宋代“冠梳”的样式。
除了珠翠首饰,鲜花也受到了人们的热烈追捧。唐代女性喜爱佩戴牡丹、芍、菊花等各种鲜花。除了真实的鲜花,在没有鲜花的冬天,唐人还会制作绢花来点缀发间。《簪花仕女图》中,宫中女子佩戴的鲜花与乌黑的秀发相映成趣,十分美丽。
簪钗、步摇等也是唐朝女性喜爱的发饰。簪和钗的区别在于股数,钗因多了一股在古代地位略高一些。簪钗的质地有金、银、玉石等多种。晚唐时期,为了适应高髻的实用,出现了长钗。西郊惠家村唐墓出土的双凤纹鎏金银钗形象丰美,可见当时人们对发饰的精细打造。
唐代女性的衣着打扮深受胡服影响。初唐时期,女性出门常戴幂篱,这是一种能遮盖全身的头巾。之后唐朝国风愈加开放,幂篱被便捷的帷帽取代。盛唐时期,女子戴胡帽、穿胡服、跳胡舞特别流行。不同的胡舞蹈搭配的胡服和胡帽也不同。
唐代女子各种各样的发式展现了唐朝的繁盛与开放。从义髻、花钿、插梳到鲜花、簪钗、步摇以及幂篱、帷帽、胡帽等,每一种发饰都凝聚了当时女性的智慧和审美。这些发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是唐朝文化、开放包容的体现。(文中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