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珏和玉玦的区别在哪里
探秘古玉文化中的玉玦之谜
玉玦,这一古代配饰,是古代玉器中的一种独特存在。它有着环形玉佩的外观,但带有缺口,最早的形式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玉玦往往简洁优雅,光素无纹;而红山文化的玉玦则呈现出较为独特的兽形造型,形似屈身之螭,整体显得古朴而神秘。
玉玦在古代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人们认为,玉玦能让逝者看清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路,也能让生者看见生活在“上面”的亲人。在辽宁牛河梁遗址中发现的陶塑女神头像中的玉玦,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并非个例,而是当时的一种广泛习俗。古人可能希望通过佩戴玉玦来获得更超越所见的事物,反映了对神秘力量的向往和崇拜。
我们常常在博物馆里看到这种带有缺口的环形玉器,它就是我们所说的玉玦。关于玉玦,还有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在鸿门宴上,范增三次举起所佩之玉玦,暗示项羽做出决断。这也使得玉玦在古代成为代表“决断”的信物。若要与某人断绝关系,古人便会赠送玉玦作为决裂的象征。
红山文化的兽形玦是新石器时代最具特色的玦形器之一。其形状呈环状,带有一缺口,一侧雕兽头,另一侧雕兽尾,整体显得古朴大气。商周时期的玉玦则呈现出更多的形态和纹饰。商代的玉玦多呈片状,有的为龙形玦,背饰扉棱,龙身饰勾云雷纹;西周时期的玉玦则多为光素,部分饰有弦纹、云雷纹和龙纹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玦上开始出现兽面纹,有单兽头和双兽头两种形式。而两汉时期的玉玦数量较少,风格沿袭战国,但出现了一些较大的玦,可能是佩玉或符节器。
对于很多玉友来说,“玉玦”与“玉珏”的区别可能令人困惑。这两个词虽然同音,但在数量和用途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珏”字左边的王字旁表示两块玉在一起,因此玉珏通常是成对的,而玉玦的数量一般呈单数。玉珏一般比玉玦的个头更小,通常作为女性佩戴的耳饰出现在古墓女主的双耳侧,而玉玦则更多为男子佩戴,一般别在腰间。
古玉文化博大精深,诚邀天下爱玉之人共同交流、分享。不定期分享关于古玉的知识和心得,希望能帮助更多的玉友深入了解这一神秘而富有魅力的文化。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分享,让更多的人一起探索古玉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