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的由来和寓意简短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那么大家知道为何我们要在春节时挂上春联吗?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春节贴春联的起源。
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桃符。桃符,是周代时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上面书写着“神荼”和“郁垒”两位神仙的名字。人们认为,在正月一日,将桃符挂在门口,可以驱鬼避邪,称为仙木。清代的《燕京时岁记》中提到:“春联,即桃符也。”
到了五代时期,西蜀的宫廷中开始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主孟昶命令学士章逊题写桃木板,因不满意其工艺,自己亲自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到了宋代,桃符逐渐改为纸张,称为“春贴纸”。
直到明代,桃符才正式更名为“春联”。据明代瞻的《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倡导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门口都要贴上春联。他不仅亲自出城观赏,还亲自题写春联。有一次,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贴春联,便询问原因,得知这户人家是做阉猪工作的,还未请人代写春联。于是,朱元璋就特地为这户人家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且幽默。明太祖的这一提倡,使得贴春联成为了流传至今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