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辗转腾挪后半句怎么说(详细资料介绍)

明末至清的书法轨范中,书坛虽然派别众多,呈现繁盛景象,但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大多数书家遵循阁帖这一路径。馆阁体从皇宫至都占据绝对主流地位。从传世清人书法对联来看,端庄工稳、遒劲的楷书是主要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清初百年的书法大多沿袭明代的传统。康熙皇帝喜爱董其昌的书法,乾隆皇帝则偏爱赵子昂的风格。这两种书体在当时被内阁大臣和朝野文士所推崇,无人认为它们俗气,也无人反对,这种趋势在清末和民国时期都持续存在。
嘉庆年间,书法家邓石如以其超凡的才华和卓越的功力,掌握了四体书的精髓,尤其是篆书,被誉为神品。他的弟子包世臣极力推崇他,并著《艺舟双楫》,开启了北碑的研习之风。从此,明及清康雍乾三代以来的帖学旧派被他们所摒弃。之后的张廉卿、何子贞等人更是对传统书法进行大刀阔斧的。
到了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振臂高呼,推出《广艺舟双楫》,碑学从此大兴,持续百年不衰。在论述清代书法走向时,不得不提的是馆阁体。馆阁体是模仿宫中大臣的书法,可以说是官方的正规书写体式。在清代,这种馆阁体是皇宫官邸书写必须遵循的规范。
行文至此,不得不提及华世奎这位津门民国四大书家之首。华世奎是清末馆阁体的代表人物,其影响力跨越了清末至新世纪,达200年之久。尽管馆阁体曾一度被打入冷宫,被认为是俗不可耐,但华世奎凭借其卓越的书法功底,走出了自己的风格。他的书法作品如“天津劝业场”五个大字,足以证明馆阁体并不俗气。他的再传弟子孙国胜、郭振栓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收集和收藏了华世奎的150幅传世之作,这些作品展现了华世奎在颜字鲁公书体中的卓越成就。
当今书坛鱼龙混杂,“三无”(无功力、无学识、无品位)书法盛行。一些人甚至以攻击馆阁体为箭靶。正如俗话所说:“物以稀为贵”,在当今丑字横行的时代,更需要为馆阁体正名,呼唤其回归。华世奎作为清末民国的馆阁第一人,是天津百年书家的旗帜。他的书法风格沉稳、凝重、端丽,为新世纪的书法提供了镜鉴。我们应该以华世奎的书法为镜鉴,正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应该正名馆阁体,学习其实质,以期在书坛中劲吹正风、惠风、和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