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美德”是学中的重要概念,通常用来描述人们美好善良的品德。美德不仅是善的文化表现,更可以从美学角度进行理解。在善和美的认知中,美德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但也有其独特之处。为了深入理解传统美德的美,我们需要厘清美与善、美与德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美德之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字源上,“美”是一个象形字,最初表示的是物的形象,后来逐渐与人的精神相联系。《说文解字》中解释“美”为“甘也”,与羊的味道美好有关。“美”还涉及装饰、艺术等方面。随着审美意识的提升和道德认知的深入,道德精神如仁义礼乐等逐渐融入美的领域。
古代先哲对美德有深入的阐述,认为美德包含了善良、正直、忠诚等品质。孔子提出的君子五常(惠而不费、劳而不怨等)就是美德的体现。孟子则认为人的内在精神状态能够表现于外在形体。古代文献如《尚书》《荀子》等也有对美德的赞美和阐述。
从形美到德美,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认知由物质到精神的发展过程。美德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是对美的获得和实现。《说文解字》中,“德”的解释为从心、从直、从行,有升的意思,意味着得到所追求的东西。在古代思想家看来,“德”与“道”紧密相连,德即得道,即得之理。
美德是一种升华了的道德美,可分为生活美和艺术美。在生活美中,传统美德是一种源于现实生活的高尚品质,如和谐、仁爱、信义等。而在艺术美中,美德体现在古代圣贤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中,如道家的圣人境界、儒家的君子人格等。这些理想人格体现了道德生成的内在支撑和道德评价的标准。
无论是道家的玄德境界还是儒家的圣人君子人格,都既是对现实道德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古代人们的道德理想追求。这种美德是视角中的至善,是美的升华。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远古传说,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歌颂了崇高道德品质。
美德之美在于其能够促的理想人格的实现。高尚的美通过至善得以展现,从而达到“美善相乐”的境地。美德是值得我们称赞和传承的优秀道德品质,体现了人类的精神追求和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