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故事传说


农历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这个名字来源于《易经》。在《易经》中,六被视为阴数,九被视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个九相遇,故称为重阳,又叫做重九。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古人认为,“九”是象征吉祥长久的“至数”,两九相重,即是至数相遇,因此这一天被视为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吉日。

1989年,我国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这一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两种主要说法。一是丰收祭祀的说法,即在农作物丰收时进行的祭祀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有相关记载。另一说法是祭祀“大火”星,即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人们在这个时节举行祭祀仪式,为之送行。

重阳节还有丰富的习俗。一是登高,文人墨客有登高赋诗的传统。二是戴茱萸簪菊花,古人认为可以避难消灾。三是赏菊、喝菊花酒,这一习俗起源于晋陶渊明,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四是酿重阳酒,古时蜀人在重阳日酿酒,以备来年饮用。五是吃重阳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些还插小红纸旗、点蜡烛灯。

除了以上习俗,重阳节在蜀地还有其他特色活动。比如南溪县读书人会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隆昌县在重阳节有行婚礼的人家,会赠送枣糕、造重阳酒,采菊花置于酒器中。

以上就是关于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的介绍。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我们将给予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文/朱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