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小故事
关于清明节的起源,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相传在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叫介子推的人。他是一位忠君爱国、品德高尚的贤士,深受百姓爱戴。当时,晋国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国外长达十九年,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不惜割股(大腿肉)给重耳充饥,以维持其生命。
终于,晋文公重耳回国即位,论功行赏,却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但介子推性情孤高,不愿邀功,便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深感愧疚,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但介子推不愿出山,晋文公情急之下,下令放火烧山,企图逼出介子推。然而,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抱着母亲始终没出来,最终被活活烧死在山中。
事后,晋文公后悔不已,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表哀思,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日期相近,后来两者逐渐合二为一,成为今天的清明节。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祖,缅怀先人,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传统美德。这个故事虽然带有传说色彩,但它所蕴含的忠义、孝道精神,以及对介子推高洁品格的颂扬,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