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清明的由来简写10字以下(详细资料介绍)

唐风古韵 醉美水街
追溯至湖北襄樊西南的一条檀溪,传闻刘备曾骑着“的卢”马一跃而过,成功脱险,因此檀溪名声大噪。如今,在徽州经典唐模水口,檀干园林因其著称于世。在唐模村中,也有一条水流清澈、魅力无穷的檀溪。
唐模的西村口呈现“Y”字形地貌,两面低缓的山坡之间是一片平阔的田地。两条小溪从两侧蜿蜒而来,一左一右在此交汇,形成奇巧的景观——“双泉织月”。岁月悠长,“双泉织月”处逐渐形成一个深不可测的水潭,溪水汇流其中,随后回旋而出,自西向东贯穿全村。村落东头,人们为了留住溪水,在檀干园内傍溪一侧挖掘出三口相连的大水塘,面积广阔,足以保障农田的灌溉。
在唐模先人的心中,水被视为财富之源,甚至被看作是神奇的财富象征。村西的两水汇流与村东的三塘相连,都被视为财源汇聚的利好象征。那条贯穿村落的溪水,也因下游多檀木檀花而得名“檀溪”。唐模村也因这条溪水的存在而有了典雅的别名“檀干”。古老的《诗经》中有一首《伐檀》,开篇即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可见“檀干”二字不俗。况且村名与《诗经》的题旨紧密相关。崇尚劳作、反对贪婪是这首诗的主旨,唐模先人采用“檀干”作为村名,可能意在以此教导子孙和村民崇尚劳作。
流经村落的檀溪,宽窄不一,大多河段宽约六七米,流程不下一公里。人们用红岩石块砌成堤岸,河塆内陡立如壁,河塆顶面则用青色茶源石板铺成大道。在小河当中筑起三道水坝和水闸用以减缓流速、提高水位方便灌溉利用。河水在壁立的河塆之间流淌过一道道水坝闸门最后缓缓流出村落水口蜿蜒向东而去。在唐模村中平缓的河水被视为和善之水虽然汛期曾涨水漫淹到岸上却从未造成损失;平时也有小孩跌落水中却从未导致伤亡。这条和善之水不仅方便了村民的洗涤、汲取和灌溉而且其平缓的水流还孕育了唐模人的独特风格和格调。
正是因为这条檀溪穿村而过唐模先人匠心独运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唐模水街。水街的街道其实就是沿河的石板大路。我们步入水街首先感受到的是小河石板路的平坦和宽阔。整个路面铺设着青色茶源石板路的两边矩形石板纵向连接而路面中心则是矩形石板横向拼合。这些石板大路如同梯形甬道前后延伸连接东西两头。在石板大路的外侧既有民宅也有店铺。店铺民宅依次排列隔水相对形成了唐模水街的街面。
唐模水街最为特别、最富情调的地方莫过于那几座覆盖在街面上的风雨长廊。这些长廊依河而建是村民和游客们喜爱的休闲场所。从西头进村便可看见一座长廊沿河道曲折有致。走过一段水街小河南岸又有相似的长廊。再向东行二三百步便是水街的中心地段这里有一座更宽敞的长廊覆盖着一长排店铺的门面。这三座长廊都是黑瓦坡顶方梁圆柱显得古朴自然。临河一侧的长排木条凳子更是特一村民们习惯在此坐下休息、聊天。
除了店铺之外水街中心这座长廊还是全村的商品交易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人际交往中心以及村民休闲中心。这里总是有一些人逗留聊天、听新闻、讲故事。晚上时更是热闹非凡灯光温馨地照亮长廊成为村中自由聚会的场所。邻近中心长廊的下方有一座双孔廊桥——观音桥也称高阳桥是观赏水街景致的好去处。坐在廊桥内一边品尝茶一边欣赏水街景致真是惬意非凡。
在这里展现眼前的是一幅格调莫名的诗一幅丹青难绘的画。我们感受到的是古代的风情韵味和当今的风物人情交织在一起耐人寻味。有人说中心水街的景象近似旧时的秦淮风光有人则比作《清明上河图》的缩写版。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体会这里的韵味。除了节日和旅游旺季平常日子的中心水街显得非常宁静安详。早晨雾色蒙蒙中午阳光照耀傍晚夕阳斜照都是水街最温馨的时刻之一家人在此聊天、交流形成了和谐美好的氛围。“古老檀干历几代?千年银杏唐人栽。”流传千年的古诗描述了这里的美景和历史悠久的文化韵味与唐模水街的风貌相得益彰相得益彰诠释着古老的韵味和现代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