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翻译和原文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中提到:“征于色,发于声。”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这句话被翻译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对这个翻译产生了疑惑。

一个人经历了重重困难和挑战,难道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了解他吗?在这句话之前,孟子也提到了“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意思是内心受到困扰,思虑受到阻碍,然后才能从中振作起来。前半部分是激励自己,而后半部分怎么就变成让别人了解自己了呢?

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赞赏那些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的古人,而不赞成那些把学习拿来显摆的今人。这与孟子的观点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不能烛于几微,故必事理暴著,以至验于人之色,发于人之声,然后能警悟而通晓也。”也就是说,一般人因为资质有限,无法察觉那些细微的东西,只有通过观察别人的脸色、听取别人的声音,才能从中领悟明白。这里朱熹认为从中警悟的是本人,而不是别人。对于“征于色,发于声”的部分,朱熹将其理解为别人的表现,但我却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征于色,发于声”的应该是自己。前半部分的“困于心,衡于虑”是内心的表现,而后半部分则是外在的表现。所以整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内心受到困扰,思虑受到阻碍,然后才能从中振作起来;当他因为内心的疲惫而表现在脸色上,因为内心的叹息而表现在声音里,然后他自己才能从中醒悟明白。这样的解读似乎更加合理。不知各位读者是否认同我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