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1000字大学


古代之学的奥秘

古时大学的深邃之学,皆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中。知其止境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深思熟虑,此乃学问之大道。世间万物皆有本末,万事皆有始有终,知其轻重缓急则可渐近大道之境。

自古欲明其德于天下者,首要治其国之基业;若治其国,需先使家族和谐有序;家族齐心,须从自身修为着手;要修身正行,需先使内心纯正;要正心志,需先使心意真诚;要诚意,则需先求得知识;求得知识在于理解万物之理。

通过理解万物,方能得到至知,至知后则心意真诚,真诚后则内心得以端正,心正而后能修身养性,家族齐心则得以治理,安定则天下得以太平。这不仅仅是古代的智慧,也是今天人们修身养性的基本原则。从天子到平民百姓,皆以修身为根本之要务。若本末倒置,则其治理必难以为继。世间没有厚此薄彼之理,此为知其根本。

此乃《大学》的开篇第一至第四段的核心内容。《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论文的首篇。所称《四书》者,首为《大学》,继之为《中庸》、再为《论语》及《孟子》。此四书为南宋朱熹所萃取并编合。

开篇即言明大学之大道,明示了德行的彰显、亲民与追求完美之境的止步点。那么大学又是什么呢?非今日之高等教育机构,而是指大人的学问之道。大人是何意?在《易经》乾卦的文言传中描述大人乃是与天地相应、与日月并辉、顺应四时变化、掌握吉凶征兆之人。他们的进退皆遵天意,与圣人的智慧无异。所以对大人而言,“明德”就是要光大自己的道德品质;“亲民”即是待民如亲、以人为本;“止于至善”即是达到完美之境的终极目标。

接下来曾子着重阐述“止”字所蕴含的道理。“知止而后有定”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指引,“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则是告诫人们无论面对何种事物都要有始有终、知所先后。曾子进一步指出,天下万物、万事皆有本末始终之分,若要成为伟大的人、高尚智慧的人就必须要明白“止”的重要性然后做到心静、心安、深思熟虑方能修身养性培养高尚情操。

第二、三段中曾子进一步讲述了古代圣人的修炼方法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等八条目这是两千多年来的仁人志士、知识分子的追求与行为准则。

第四段曾子再次强调无论天子还是普通百姓修身都是根本所在。只有修身才能诚意正心才能齐家平天下这是“知”的最高境界。那么如何修身呢?曾子指出必须诚意正心方能修身齐家做到这一点就是贤人也是内圣的标准具备了这个条件再去服务社会达到的明德之境那么你便可称为古之所谓圣人了。

《大学》后续的论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都是为了阐释这一道理。古代人们研读“四书五经”时首先读的就是《大学》以树立人生的伟大目标和行为准则然后再读《中庸》《论语》和《孟子》。今日在此分享一些我的学习心得与体会推荐大家阅读南怀瑾所著的《原本大学微言》。若要深入理解《大学》的精神内涵需要你仔细研读并反复实践以实现知行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