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管锈住拧不动小窍门
血管就像我们家里的水管,长时间使用会有生锈和结垢的风险。很多人并不知道,血管从轻微的堵塞到严重的堵塞过程中,可能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等到突然感到胸闷、手麻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养护时期。
在中医看来,血管堵塞多与瘀血阻滞和痰湿内生有关。瘀血形成的原因可能包括长期的情志不畅,如经常生气或心情压抑,这可能导致肝气不舒,影响气血运行。跌打损伤等外部因素也可能导致局部气血瘀滞。
痰湿也是导致血管堵塞的重要因素。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大多不健康,饮食上偏好油腻、甜食等,若脾胃运化功能跟不上,就容易化生痰湿。这些痰湿在体内积聚,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就像河道里的淤泥堆积会影响水流一样。
针对血管堵塞,有一种常用的中成——血府逐瘀胶囊,对于气滞血瘀型的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效果。例如,对于一位长期胸闷、头痛的患者,体检发现冠状动脉堵塞65%,在服用西的同时配合血府逐瘀胶囊,三个月后堵塞程度减轻至45%,胸闷症状也有所改善。
血府逐瘀胶囊是由清代名医任的经典方剂制成的,主要包括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材,具有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血管堵塞属于“胸痹”、“脉痹”范畴,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是气机郁滞,表现为情绪烦躁、胁胀;中期血行不畅,出现样疼痛、舌暗紫;后期痰瘀互结,血管斑块形成,堵塞超过50%。
身体可能出现舌下静脉青紫、夜间小腿抽筋、耳垂折痕、晨起手指僵硬等求救信号。
对于血管堵塞的人群,除了中医治疗,日常调理也非常重要。中医强调“动则生阳”,适当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饮食调整也很重要,少吃肥腻、高糖、高盐的食物,多吃一些具有活血化瘀、健脾利湿功效的食物,如山楂和薏苡仁。
中医调理血管堵塞注重整体观念,通过调整身体的内环境,改善气血运行,消除导致血管堵塞的各种因素。抓住“未堵先通”的关键期,在出现健忘、四肢发凉等初期症状时及时采取活血化瘀的干预措施,往往能逆转早期病变。